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私营商业

第二章 私营 集体 个体商业

第一节 私营商业




  望奎开辟后为海伦厅辖境双龙城,偏僻一隅。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私营商业与日俱增,
当时多系冀、豫、鲁、晋等地商人来此投资经营。本地商人资本不足与关内客商相抗衡。

  一、商人队伍的构成

  清末出放街基,商人经营各类手工艺品和迷信品及杂货,开铺摆摊,酒肆店家也相继出现。
商业崛起,促进了县城的发展。

  河北人办商店,河南人开药铺,山西人卖酱醋,山东人开山货行。五行八作、商工店铺、
京庄杂货,星罗棋布。尤因商人乡土性强,按照来自不同地域,自然形成各种帮派。

国营商业系统干部职工队伍一览表



  乐亭帮,俗称“奤帮”,来自河北昌黎、乐亭、滦县。有关内亦有当地领东。店员多由家
乡招募,经营绫罗绸缎上杂货。“德源长”、“公兴成”皆是资金雄厚,场面阔绰的富商。

  黄掖帮:俗称“山东”,以黄县、掖县商人为主,股东乃山东座商支号,“天和彩”则是
分柜。

  山西帮:以印染、酱醋为主业。

  宝坻帮:以澡塘、剃头为业,如“会发泉”、“同意堂”。

  丰润帮:以经营妇女装饰品。耳环、发卡、针线京货,有“福顺成”、“广兴奎”、“兴
顺北”等商号。

  各帮多为座商,立门市,有商号。杂货、山货、粮业、烧酒、梨窖、当铺、饭馆、车马店、
染房、酱园等行业。经营木耳、元磨、净古月、老干姜、沏红、白糖、海纸、海米、大线香、
布匹、棉花、绸缎杂货庄。

  从商人员约有三类:(一)外地商人专职经商,规模较大,一般称铺行,多沿街两侧设置,
按类分段,以后各商贾争衡,将人行路侵作店铺。(二)本地居民匠人所营规模不大,一般设店
或摊,多在居住区内。(三)郊乡农户,以日用食物、燃料等贸易为主,营业地点多集中,并有
时间性。集中贸易处沿古制称“市”,集于南市场。

  民国 2年(1913)第二次展放镇基,主要商家58户。其中:烧锅4户、粮商4户、油房10户、
杂货商20户、中小杂货20户。除此有“永和公”、“东和公”两家送货店,向各地送货物,营
业甚为发达。设治前1915年商户已发展为219户比民初增2.78倍。烧锅7户、粮商11户、油房15
户、木局11户、铁局15户、杂货商25户、中小杂货 135户。设治后城内工商行业门市、作坊继
之增多。其中:烧锅 9户、粮商14户、油房22户、木局16户、铁局23户、杂货商27户、中小杂
货 148户。手工业生产和日用食杂与居民点交织在一起。商业依赖城市发展,而城市发展也以
商业为条件。到了民国 8年(1919)大小商户已超过300户。烧锅9户、粮商16户、油房25户、木
局18户、铁局26户、杂货商30户、中小杂货172户以及增设5个钱庄。市场以西南三道街为繁华
区,建有南北便门,南门大戏院,场内食杂店20余户,饭馆13户,有“落平地”、修脚、蚀痦
子、说书、套圈、拉洋片、耍戏法、卖估衣。特色叫卖,招徕游人。

  建县初工商大业主集团尚未形成,超万元资本的惟有“谦发合”、“隆发和”、“永发成”、
“大通润”等 4户粮商,以后逐渐形成以中小商人为主的商人队伍。他们各自资本并不雄厚,
虽然其中也曾出现拥有相当规模的“天和彩”、“福增发”、“世裕德”等杂货业主和油房业
主,而占优势则是小业主和家庭作坊主。

  民国16年(1927)是贸易兴盛时期,杂货商已发展到65户,万元商户“广兴奎”亦是上年除
夕开业,药业、山货、下杂货、小铺遍及街巷。民国年间望奎虽有从事新式商业组织公司者,
然每以经营不得其人,有碍发展。民国18年纸币跌价,购买力减低,加之呼海路通车邻县货物
进出口输向铁路,水运量减低,市镇贸易萧条。出现商户间相互倾轧,“尽泰成”、“天丰久”、
“富有新”、“公兴利”、“万增泰”、“东兴利”等大中型商户相继倒闭。30几户家眷铺被
迫破产停业。

  服务业旅馆,民国年间6户。车马店16户,呼海路通车后关闭8户车店。余营:“阳春旅馆”、
“汇宾旅馆”、 “福兴花店”、“悦来客栈”、 “景云客栈”、“福顺店”、“大成栈”、
“吉昌店”、“长发店”、“会友店”、“宏升店”、“三盛店”、“永居店”、“北兴店”。
剃头立门市“义顺堂”、“容美新”、“美容轩”、“东海轩”、“同义堂”、“二顺记”、
“顺记”、“合记”、“润记”、“友记”、等14户,支棚,挑担,肩背50余人。浴池,民国
7年前,盛凤溪办南塘子。民国9年,金益三合资在金家胡同开设“汇发泉”。民国10年肖书春
开设“东升泉”,此后南塘子在竞争中倒闭。民国 3年肖凌举来望开设“光学照相馆”。民国
18年郝振学开设“中华照相馆”。

   民国年间杂货商户统计  



  屠宰业,多为本镇人,个人或几个人合伙,资本小,兴办10余户,现买现宰,无存货。

伪康德元年(1934)日伪朝野搞独立通商协定,洋货日盛,土货日绌,农工不兴,商务乃困,
是商业振兴难以逾越的障碍。伪康德2年(1935)城镇商家已由民国时349户,减少至U249户,下
降28.7%。资金由228.63万元,减少120.54万元,下降47.3%。其中:杂货业 125户,粮业22户,
资金8.7万元。医药商29户,饮食32户,旅店16户,理发9户,浴池 3户,书籍3户,鸦片零卖3
户,乾鲜业3户,贩鞋 2户,磁铁业2户。通江埠27户,其中:杂货19户,药铺4户,粮业1户,
饮食1户,理发 2户。海丰镇17户,其中:杂货13户,药铺4户。莲花镇25户,其中:杂货19户,
药铺3户,书铺1户,磁铁1户,饮食1户。所有商业。惟受事变涉及,一时未能恢复原状。鸦片
零售有微利可图。伪康德 9年(1942),杂货商仅存24户,药商12户,饭店37户,车旅店13户,
理发7户,照相2户,浴池1户,粮米店20户。

  伪康德10年(1943) 7月以后,日伪实行各种“产业统制”,日本洋行在望奎建立,控制商
业经济命脉,部分商户濒于破产,大户变小户,小户变“落地”,每况愈下,坐吃山空。买办
和日本垄断资本发了大财。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同年12月12日,庆安县曹荣、花蝴蝶土匪,窜入莲花,商家48户被
抢,损失金额21.99万元(伪币)。

  1946年望奎民主政权建立后,有组织地帮助农商发展贸易。运出粮食换回布匹,年底私营
发展382户,其中:杂货铺发展到 230户,从业人员430户。随着反奸清算、减租减息群众运动
深入开展,市民会没收了“广兴魁”、“兴顺北”、“德源长”、“福顺成”、“同发盛”、
“裕盛永”等8户配给店,改组为群众合作社,下设8个分社。还没收了“锦和盛”药店,改设
“望奎药店”。黑龙江省委为了切实执行《土地法大纲》第12条关于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
合法的营业不受侵犯的规定,在纠偏中宣布了土地会议后侵犯的工商业财产一律退回,禁止农
民进城清算。因被贴而垮台的商户给找生活出路,被查封的商业迅速启封营业。并对被清算的
工商户进行了补偿,由城内市民会抽出1 478万元(东北流通券),补助124户。给65户无能为力
经营的商铺从银行贷款 2 000万元。为商业复兴还临时减免一部分税收。经过短暂恢复,开业
户数较土改运动开始前增加69户,私营开业已达451户。

  二、私营商业经营

  望奎开埠以来,外商渗入势力雄厚。与本地经商者兴衰有份,通商惠工利其发展。

  其最高目的莫如牟利,而牟利条件必然与商务组织相适应。首要建立三种制度:(一)经理
全权制。股东投资本,营业上全权由经理操纵,商店大抵三年为一结帐期,未届无论营业盈亏
成败,股东无权过问。经理专心处理商务,若无魄力, 股东资金无由保障。(二)店员分红制。
经理定分红之法,每年支瞻家费,待结帐领利退还号内,亦有作薪金,不扣还。分红利采取多
盈多分促进经营之积极。(三)采用学徒制。由学徒到伙友乃至经理,为商人升进之路。而学徒
薪金微薄,指挥如意。

  诸商均“领东不联伙、联伙不领东”。集股,以资分红,有东家伙计者日领东,领东缺资
赖以亲朋出资人股。聚伙投资,以伙分红。无东家伙计者日联伙,联伙者即为股东,投资多者
为总管。无论何商皆“以来者悦、悦者自来、和气生财”为商策,通晓商情,囤积居奇,吞吐
见机,多销薄利。诸商之富多以粜籴粮石,粮贩运于哈城及沈阳,高价卖粮,低价回货,牟取
渔利。“德源长”乃前堂杂货,后屋经粮,贱买高卖,囤积如山,而常于四门五更设人,低价
买农户之粮,窥视行情。以元卯、中卯、下卯之粮价收买,待价而沽,厚利而获。

  商户贩货以哈市为中心,其次为营口、沈阳。贩天津、卜奎货为少,市上除本地特产粮谷、
白酒、蔬菜外,棉、布、果、纸、海产、调料、陶瓷、鞋帽、衣着大宗货源于埠外,丸、散、
膏、丹与草药多购于营口,国公酒来于卜奎,年节销天津杨柳青画。

  望奎境内出产惟粮石为大宗。通江埠为粮食输出之口岸,横亘呼兰河连通松花江至滨城玉
带。每年冰雪消融,货船往来,为青、明、海邻县粜粮之要津,昼夜吞吐量达千吨,粮食集散
经济之演进,促进商业贸易逐年隆盛之势。商户年均卖钱达 5 000万元之多(现大洋)。绥望、
望海之公路,往来皆贩运杂货,几无虚日,雨则化为泥涂车轮沉陷,晴则辙深尺余,其缘如削,
未驯之马驾重过之乃遭折足之祸。

  私营商业、批发商和零售商重视进货。有“买着胜于卖着”之说,进货是关系营业成败关
键,而担当进货的一般都是业务精通的“二掌柜”。进货渠道多条线,形式灵活,量卖而买,
获利大,进货多。工业品,在旧中国和伪满时期,绝大部分仰赖洋货,农副产品和副食品,主
要从产区及集散地收购。各店铺购货有各自主顾与渠道。对于货源的具体来路,在同行间守口
如瓶,组织进货过程中,利益一致相互关照,冲突时互相排挤。

  在销售中采取手段拢络顾主。一是树立商店的声誉,扩大影响,二是尽力使商品全,质高
价廉。三是服务态度好,多销售,批发商外柜则是同行业间争夺顾主的主要力量,也是了解市
场情况的耳目。

  私营商业,是以能销售又有利可得为目的,虽各家订各家价格,而受竞争限制,同类商品
价是相差无几。不易保管,易损商品,毛利高于一般商品。周转慢高于周转快的,价值小的高
于价值大的商品,销售少的高于销售多的商品,名牌货毛利低于非名牌货。冷残背次及过季商
品以甩卖为主,微利或无利抛售。

  望奎商品输出,建县前三年平均输出大豆19.67万石,小麦11万石,大麦7 000石,麻籽9 334
石,豆油366.7吨。年平均输出额225万元,递增1.9%。粮食出口夏季由水路运出约四成,冬季
陆路六成。大车运哈市需 4天,每石运费以行情而定50至80吊。船载由呼兰河下松花江达哈尔
滨需五六日,县城至通江段运价7至20吊。由通江埠至哈尔滨30至45吊。

  商品输入,以棉丝布、杂货为主。冬季由大车搬运占七成,其余三成以河运,航时需七八
天。从哈用大车运杂货一件(60公斤)40吊。船载至通江埠一件25.6吊,通江至县城15吊。商品
哈尔滨、营口各占其半,少数从绥化来。且营口采购以过炉银先物交易(先交货后付款)。照此
办理的商号有“天和彩”、“兴茂昌”、“谦发合”、“德兴厚”、“公兴成”、“福增发”、
“天德成”、“义和顺”、“和盛永”、“天丰长”、“世兴源”。从哈采购是以俄货为交易,
原为一二个月之后付款,俄货大落价后改为现金交易。每年大约进棉布4 000件,棉线150捆,
棉花50吨,赤砂糖500包,白砂糖400包,冰糖200包,石油2 500桶,火柴500箱,蜡烛250箱,
纸400篓,海纸5 000块,粉连纸150包,以及瓷铁器其它等货。

  输入额据民国4、5、6年统计年平均143.43万元,每年递增8.3万元。(以小银元为单位)

   民国4—6年商品输入额
单位:千元



   民国4—6年商品输出量
单位:千石 千斤



  商家现金交易,概不赊款。经营之法:有独资设立者,有合资设立者。以现金出资者为股
东,以劳力为身股,营业店内有大掌柜、二掌柜之名目,大掌柜总理一切事务,二掌柜助理一
切业务。其他及司帐等均为顾用性质,每至年终拨给劳金。在商店内学习商业者为年青的,年
支20元至30元不等。见习 3年为满期,留柜任用另议劳金。商业经营,均以阴历年正月初六日
为开市期。互相庆贺之后,将一年之帐目清结,为上一年商业之结束。故于每三年进行一次总
结帐或盈或绌以定营业之行止。就商贾贸易区域而言,莲花、海丰等地清代末期初放,交通不
便。农产非用人工即用畜类,百里之程需行数日,产品不能尽销外埠。随农事日进多财善贾兴
业经商,莫不力求完善,集市日渐兴盛。“莲花镇虽系初设商店已有数十家故有此繁盛预料,
将来必成富庶之区。又三十六里至恭二井即海丰镇新放街基,商贾坌集亦必昌达”(引民国2年
《海伦县志》)。通江埠地处呼兰河北岸,即为商埠隆盛一时, 呼海路通车后,集市冷落,货
物滞销,商业渐衰。

  望奎粮食源源输出,为本地引来大批外埠商民,推动贸易发展。民国10年(1921)外埠大商
号“德源成”鞋帽庄股东尹焕文,堂头刘泽挟资携货由天津抵望,设支号“尽泰成”,租 3间
门市,经销绸缎、细布、鞋、帽,由天津座庄进货,畅销市场。药业“锦和盛”、“德义同”、
“锦和福”、“同发盛”先后开业,广治人疾。民国12年(1923)县城遭胡匪劫掠,109 家商户
被抢。“三兴义”、“福和涌”、“福顺居”、“德顺成”等洗劫一空,至此倒闭。继之,民
国14年商业始见复苏,洋货充斥市场。洋烟、洋蜡、洋油销售量渐增,大商户“天和彩”包销
南洋英美烟草公司“哈德门”、“老刀王”、“司令”等牌洋烟批零兼营。公司派员常住“天
和彩”监督行情。民商削足适履“德顺祥”梨窖经营不善,欠税欠债,东家刘镇弃店,堂头刘
沛凯借资还债,绝路逢生,另立字号“恒茂祥”。

  饮食业有大、中、小之分,大饭馆四幌,中者两幌,余者一幌。“万盛居”、“厚美村”
2家大饭馆,有资本5 000元左右。中型“盖益春”、“松北村”、“美艳香”、“万盛居”、
“泰和福”、“回民馆”、 “名利园”、“远香居”、 “俊记独一处”、“鸣记独一处”、
“厚德福”、“厚美村”、“特别包子馆”、“南天津馆”、“北天津馆”等。门挂类如“八
方客来春意暖,四季饭店常如春”的牌扁。赚钱多寡,纵观红案厨师,刀工与煎炒烹饪法。堂
头应酬得当,回头客多而居上。家眷铺多为小吃快餐,利薄多销,以油炸、米饭为主,小菜多
样。推车、担担、提合、摆摊、街头巷尾比比皆是,日问凌晨到午夜,此伏彼起叫卖声喧。

  望奎被日本侵占后,关内商品由于高额关税限制不能流入东北,商情惨淡,中小商人沉寂。
直至1934年(伪康德元年)日伪朝野搞独立通商协定,声称“打开全满农村不兴”政策,商业遂
有回升之象。全县主要货物到达量2.11万吨,较1930年到达量6.27万吨减少 2倍。生活必需品
进货主要:棉布、食品、纸张等。

  伪德康4(1937)、5、6三年,私人商业为兴旺时期。伪康德7年组织“组合”,实行“物资
配给制”,大商店经营困难,每况愈下,小杂货店暗买偷卖。日伪商事株式会社,开始施行钢
铁、煤炭统制。食盐、石油、火柴、烟酒专卖公布,对生产、消费物资全统制。皆纳会社、组
合、专卖机构控制。玉米、高梁、米黍归粮谷会社;大豆、豆饼、豆油归特产专管公社:小麦、
面粉归谷粉会社。伪康德9年3社合并为农业会社,至此日伪时期配给统制机关为:专卖总局,
生活必需品、畜产、叶烟草、自动车、麻袋、火药、商事、林业、书籍、计器、羊毛、产业、
电线、柞蚕、石油等15个株式会社,以及肥皂、海产物、乳制品、杂货必需品输入联盟,还有
麦酒、日本酒输入、菜籽、医药品、医理科器械、自行车、纸业、皮革、化妆品、成药、百货
店、火柴原料等12个统制组合。除此有文房具、靴帽、童眼镜、玩具、毛织物、陶瓷、乐器、
家具等8个组合联合会,酱油统制中央会,农业机具、映画等两个协会。

  由于受会社、组合、专卖机构强权控制,商民无法抗衡,交易栏栅萎落,年平均卖钱额不
足55万元。伪康德8年(1941)7月25日,日满实行物资限价政策,大抓“经济犯”,造成“裕升
厚”、“泰和福”、“裕顺堂”、“东盛源”、“积泰厚”、“华盛昌” 6家商户倒闭,梨窖
“巨业川”改为“三泰号”“中华照相馆”“新新池”先后停业。

  伪康德 8年(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强调“国民生活不无破绽,生活必须品规定配
给办法最为至善,对于不足量,行使强度消费规划计划,不克服困难不行”。故此牛乳、乳制
品、漂白布等特殊物资,限定乳儿、病人、妊妇急需品配给实行通帐办法。一是常时通帐配给
制,米、盐、煤、火柴、石油、更生布等20种常用生活必需品通帐配给;二是点数通帐配给制,
衬衣、袜子等衣着品,从需要选择,实行划一配给。在战时物资不足,采取强化政策,商民苦
不堪言。年卖钱额下降到47.7万元(伪币),城乡经济呆滞,商业经营困难,大量倒闭,市场萧
条。饮食业经营米面油原料配给不足。并对饭客实行消费行为税,饭馆常因经济犯遭到勒索。

   批发物品上涨比较表
   (以伪康德4年指数为一百)



   伪康德2年物资输入统计
   单位:元



   伪康德2年农副产输出统计



   伪康德2年粮豆输出统计



   伪康德2年县城屠宰畜数及肉量统计
单位:斤



  解放初期,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城乡物资交流,市场呈现活跃局面。私人商业到
1946年底从业人员增加到601人,自有资金206.15亿元(东北币)。年卖钱额达1 785亿元。

  建国后的第一年商业卖钱额已上升为426.4万元。其中私人商业264.2万元,占总卖钱额的
62%。这一时期摊贩最盛,有50余户座商变为摊床。从业人员发展到1 307人,比土改前增1.17
倍。小商贩在销售上数量零星,交易次数多,毛利较一般座商为高,高者达一倍。它们分布面
广,形式多样,经营广泛,网点设置接近居民。既买又卖,方法灵活,手续简便,颇有大商店
所不具备的特点,受顾主欢迎。

  三反、五反以后,打退资产阶级“五毒”进攻。许多批发商歇业,多数私人零售商还继续
维持。以后随着国营商业壮大,主要货源被国家所掌握,加之社会主义商业威信的提高,私人
商业门庭日益冷落。1954年私商开始经销、代销。至1956年初全行业合营,经过改造私营经济
已被国合经济所取代。

   建国后私营商业基本情况表
   单位:千元



  续表



  三、对私营商业的改造

  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市场管理和改造私营商业的指示,有计划、有领导地对农村私商进行改
造。1949年座商65户。从业人员 167人。多集中在通江、卫星、海丰、莲花等大集镇,自有资
金5.5万元,年销售额49万元。摊贩从业人员 198人,自有资金0.797元,销售额17.8万元。饮
食业35户,从业人员52人,资金 1.3万元,卖钱额12万元。服务业22户,从业人员40人,资金
0.6万元,卖钱额3万元。小商小贩,其特点是经营分散,面广点多,资金少,设备简陋,进货
门路广,销售灵活,半农半商,购销兼营,流动性大。

  根据“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商户,采取不同形式,组织互助合
作,经销、代购、代销。首先把商品供应、采购等业务,纳入供销计划轨道,要求他们严格执
行国家价格政策,销售不准抬高物价;不准掺杂使假,短斤少两;不准压等压价收购;不准偷
税漏税,割断同私人资本主义的联系。其次组织商贩有效地分担农村商品流通任务,沟通城乡
物资交流。到1956年底改造基本完成,座商46户,56人;摊贩 103人:饮食业18人;服务业11
户,25人。在自愿基础上成立合作小组。

  城镇私营商业中,既有单纯批发商和零售商,又有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或以零售为主批发
为辅兼营商。有雇店员多的商业主,有雇店员少的小店主,有独立经营家庭座商和流动摊贩。
把分散落后、唯利是图的私商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对私改造,首先从经营粮食和食油店铺
着手,逐步扩大。组织货郎担子为合作社代购代销。对一般小土产组织公私联购,合作社收购
后按比例批给私商。至1956年城镇完成座商85户,119 人;饮食业39户,41人;服务业32户,
44人的改造工作。

  私营商业者联合之后,按“四马分肥”即所得税、公积金、福利奖金、股息红利分配办法,
得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