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集体商业

第二节 集体商业




  一、公私合营

  1953年秋,国家加强了对工业、手工业产品统购包销,私营商业主要货源被割断,大部分
私商转为国家经、代销。从历史上解决了私商“投机钻营和小合理、大不合理”的局面。随着
流通体制的改变,国合商业网点不断增多,市场销售比重加大。私商社会零售额仅占 27%,到
私营工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已下降到10%左右。这样走公私合营之路已是大势所趋。

  1956年全国各地私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望奎县私营商业者向党和政府呈递申请书,要求
公私合营。根据“统筹安排、生产改组、全行业合营、推广定息的办法,组织专业公司,全面
规划,加强领导”的精神,1 月22日在县城召开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誓师大会,集会工商
者胸前配戴绒制红心,抬镶金大红喜字,举着红旗,敲锣打鼓,鸣放鞭炮。会上县长张岩讲话,
机关企事业职工干部到会祝贺。会后组织报喜队、秧歌队、提灯会。批准进入公私合营企业,
张贴红喜字、标语、悬灯结彩。全县 270户私人商业,436名从业人员,有167户参加了合营,
76户过渡到国营,参加改造资金12.7万元,有 274人拿定息。定股定息公私合营企业,分为合
营百货、合营食品、合营医药、合营日杂、合营饭店,以及合营理发、照相、印染和合营车旅
店浴池等7家合营商业,推选出私方经理13人,并派进公方经理7人。除此成立了理发、面食、
切糕、尖饼等行业自负盈亏合作商店及鱼菜合作小组。

   公私合营企业组织一览



  公私合营后,各专业公司吸收了部分资方人员,根据本人不同情况分别担任领导职务和充
任职工。工资定级较国营企业同级人员同等或略高。原来生意不佳,收入微薄,合营后,收入
比私营有保证了。经营小厂小店,人口多,生活困难,有辅助劳力的,合营后尽量给予录用,
减轻负担。

  公私合营企业,国家掌握生产资料,资方人员失去利润分配权,只拿定息。每年由国家支
付5%利息,企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剥削者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私营商业改造情况统计
   单位:千元



  公私合营后商业设销售网点46个。百货日杂、食品医药从业职工 129人。饮食业41人,服
务业97人。城乡合作小组12个点127人,商品销售额153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9.7%。至1960
年公私合营网点经过整顿为32个,比1956年合营网点减少43.8%,从业人员增加32.2%。1965年
合营网点调整为24个,比1960年减少33.3%,从业职工减少31%。商品销售额 209万元,占社会
商品零售额7.7%。1969年底资方定息终止,合营经济转化为国营经济。

  二、集体企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弥补商业网点不足,按“统筹安排、全
面规划、广开门路、归口管理”的原则。1979年 7月以后,百货、饮食、服务、修理等集体商
业,几个月的时间发展到151户,为国营商业的2.5倍。形式有大、中型店、方便店、夜销店。
从业职工2 276人,为国营职工的1.2倍。商业系统办起百货、烟酒、五金、石油、医药、饭店、
食品等12个厂店,解决 531人就业。由主管企业投资26万元。无力投资通过商业贷款与自筹资
金兴办,当年获利10.48万元。人民商店利用积累建起800平米营业楼。“利民”、“新风”饭
店由青年中选当家人,经营有方,管理加强,服务周到,顾客赞扬。供销系统综合经营办起43
个点,就业职工242人。工交系统有百货、烟酒、食杂、饭店25个点,就业461人。其他系统63
个点,从业946人。街道办商业 8个点,96人。到1979年末集体商业营业额520万元。占社会商
品零售额7.2%。

  各系统均以自己的力量兴办集体商业和服务行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各自条件,
发挥优势,各系统靠兴办集体企业,打破行业界线。企业间搞集体联合商业,和农工商联合企
业。广开就业门路,通过增点、增人途径安置青年2 429人。

  扶持集体商业发展,在信贷投放、营业场地安排、货源、原材料分配比例皆与国营商业一
视同仁。三级批发站对集体与个体进货, 降低批发起点, 凭证享受批发,国营商业各企业在
“扶上马、送一程”中,让场地、派人员、传帮带,使集体企业发展很快。

  1980年集体企业商品销售,包括其它系统集体商业户经营成果完成 699.4万元,比上年增
长34.5%。

  由于集体经济的活跃,带来城乡市场的繁荣。生活资料的销售在城市和乡村都开辟了多种
渠道,在不同程度上密切了产需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扩大了城乡物资交流。

  十年动乱,不断地“割资本主义尾巴”、“堵资本主义路”:实际割掉的正是集体经济必
要的补充。

  迅速发展中的集体企业,其经营特点是:早开、晚关、灵活、机动。固定与流动结合,商
亭与货车结合,摊床与落平地一条龙,遍布东西、南北 2条主要街道两侧,摊床商亭栉比、商
品琳琅满目。

  尚有部分集体商业网点设在居民住户之问,营业时间长,服务态度好,经营方式活,方便
群众,活跃了市场。

  “六五”期间集体商业有了新发展,充分发挥了小型分散、适用方便的特点,本着补短缺,
灵活多样的经营原则,由小到大。初具规模。 全行业经营网点经过整顿,到1985年发展为385
个。其中:城内113个,乡镇272个,从业人员3 897人。商品销售额1 052.2万元,其中城镇706
万元。比1980年增 长50.4%,占社会商品销售总额的9.9%。集体商业扩大了服务领域,有利于
生产,方便了生活,形成市场上一支十分活跃力量,打破国营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广开经营
门路,为民药店购上海产豪华型“骏马”牌旅游大客车,开办长途客运、旅游包车、会议租车
业务,年增加收入 3万元。集体企业职工实行定额工资制,月平均43.3元,多劳多得,自负盈
亏,部分集体企业集体承包或个人承包,采取的形式是计划定额、工资浮动,完成计划有奖,
与指标定率,联销计酬。销售额、利润额明显上升,企业效益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