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销售

第二节 销售




  一、粮食配给

  1940年 4月10日望奎县设立兴农合作社,各村粮食嵬荷及居民之配给,均由该社经营。在
兴农合作社内设配给所,对居民实行低标准定额“配给”。6月份开始对居民每月4至12岁配售
9公斤,12至60岁15公斤。60岁以上12公斤。自1942年4月起实行外食券,并注明扣除配给量,
而配给量又减缩,名日“规定”决战下“配给量”,降到大人儿童平均 8公斤,而且悉数杂粮,
即1至2岁3公斤,3至6岁6公斤,7至10岁8公斤,11至25岁12公斤,26至40岁11公斤,41至60岁
10公斤,60岁以上 9公斤。对日人和鲜人的优遇,是只配给半数杂粮,余者面粉、大米,对平
民百姓以及种稻农民规定禁食大米。偶然吃了大米,一旦被警察发现,则加以“经济犯”的罪
名。只有具备荐任二等以上官吏及简任以上退职官吏,少校以上现役军人及其家属,特殊团体
理事,每人每月方能配给1至3公斤大米。居民配给的杂粮玉米面不仅品种次,而数量更低,1943
年配售量分为一般、劳需、农村地区三类,一般还分甲、乙,劳需分一种和二种。劳需:一种
每月24公斤;二种每月15.5公斤;一般:甲、特殊公司,官厅与此相当者。大人12公斤,小孩
7公斤。乙、其他:大人9公斤,小孩7公斤。农村地区:大人6.5公斤,小孩6.1公斤。

  实际配给量低于标准,在城市无有职业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尽量少配给或不配给粮食,
妄图驱向农村。到1943年 3月30日伪兴农部发布“饭用米谷配给要纲”之后,配给数量减少,
粮食质量更次,而且经常中断,广大百姓忍饥挨饿,惟有少数富裕者从黑市上买高价粮,而黑
市价格急剧上涨。12月15日望奎每公斤粮食配售价格,高梁米 1角5分,小米1角9分,玉米


角4分,大黄米2角零8,大豆1角7分8,豆油1.25元,而黑市价格则高出10倍,一个低级职员月
工资只能买上一二十公斤粗粮。粮食奇缺,造成疾病,死亡率急剧上升。日伪各级配给机构,
层层勒索、掺杂使假、短斤少两,侮辱百姓之事屡有发生。在反动法令管制下,私买粮食更加
危险,一但被经济警察促拿,便扣以“经济犯”罪名坐班房,遭受无情摧残。

  二、粮食供应

  解放后,城镇居民用粮,从自由市场选购。建国后,粮食公司成立门市部,经销盐、豆油、
豆饼。1958年实行统购统销之后,成立“城镇中心粮店”担负居民的粮油供应,销售办法“按
人定量,归户计算,凭证供应”。取消了私人经销粮食。1955年粮店增设“第一粮食供应部”、
“第二粮食供应部”。到1957城镇年又增设了“第三粮食供应部”,重点供应富源、东郊、灵
山、 火箭等乡镇所在地吃商品粮的职工用粮。1964年增设 “第四粮食供应部”。1966年设立
“第五粮食供应部”。1980年增设“第六粮食供应部”。为方便居民购粮,就近划区,定点供
应。按居民劳动差别,年令大小和不同粮食消费情况,分等规定月供应标准。买粮由小量零售
变成自动磅检斤。实行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使粮食消费水平同生产水平相适应。农村生产队
和农户安排粮食时留有余地,把多余粮储备起来,谁储归谁。生产队储粮困难,粮食部门代为
保管,按统购价付给价款。生产队需要时按统购价购回。除此农户自己储备了相当数量粮食,
增强防备灾荒能力。城镇人口定量粮食节约归己,国家代为储存,使吃商品粮人口有计划地增
长。60年代初连续 3年遭受自然灾害。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减少了商品粮的销售。1960年销售
2.99万吨,1961年销售2.29万吨。减少30.6%。

  1961年县委为安排好人民生活,贯彻“低标准、瓜菜代”和以“野菜为主,淀粉并举,管
好用好现有粮”的方针,本着忙时多吃,闲时少吃,有稀有干的原则。对农村6至9月粮的安排
为5、3、2、2(6月 5两,7月3两,8、9月各2两),代食品的安排为10、7、5、3(6月1斤,7月7
两,8月5两,9月3两),菜的安排为3、4、4、4(6月3斤,7、8、9各 4斤)。城镇供应量成人每
人每月节约 1公斤,面粉是一罗到底麸子面,市场供应面粉除高价糕点外,多以粗粮细做及代
食品代用。至1962年粮食销售压减 29.4%,1963年销量则减少到1.18万吨。建国后,36年间粮
食总销售量53.2万吨。年均销售1.48万吨粮食。最高年代1960年近2.99万吨,最少为1950年4 615
吨。1979年以来,个体饮食服务业兴起,以及大集镇吃商品粮人数增加,粮食年销量由1.63万
吨增加到2.92万吨,年递增79.1%。“六五”期间销售食油1 840吨。为控制指数增长,严格掌
握城镇落户,乡镇所在地转商品粮人员,只限于国企事业的固定人员以及教职员工,压缩不合
理销量,整顿各项补助粮,活跃市场调剂了节日供应,改善了人民生活。1978年以来,针对群
众受谣传影响,社会几次出现抢购风,在粮店与街头,出告示与宣讲政策,煞风以安民心。在
供应上改进作风,延长营业时间,减少买粮排队。各粮店设粮油价表、公平秤、服务针、绳、
买卖公平,送粮到户。每人每月凭证供应:特重体力劳动者25至27.5公斤,重体力劳动者20至
23.5公斤,轻体力劳动者15.5至18.5公斤,大、中学生16至17.5公斤,脑力劳动者14至15.5公
斤,一般居民和10岁以上儿童13至14公斤,6至9岁儿童10至12.5公斤,2至 5岁6至9公斤,1岁
以下3.5至5公斤。每人每月面粉4公斤,豆油0.2公斤。

  1979年粮油供应,总费用13.1万元,节约6.8%。劳动效率140万吨,比1978年提高16.7%。
粮油损耗总量22.5吨,损耗率比1978年下降 25%。除豆油以外,其余品种消灭了超耗。粮油加
工企业,在经营上积极从加工型向经营型转化,后厂加工前店销售,广开财路提高经济效益。
扭转了靠国家赐“铁饭碗”、靠计划填肚子、靠补贴过日子的局面。在改革中①主副并举、工
商兼营,使单一的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企业。②加工厂库实行统一领导,工商分开,各设帐
户,分计盈亏,工业利改税,商业减亏分成。③粮油加工革新挖潜。制粉厂改革了平筛筛路,
改进了草籽机、检面机并改造了20年代的清粉机,提高工效4倍,节省资金2万多元。1985年恢
复了历史名牌“耕牛牌”沙子面的生产。首创全区同机生产四种面粉的记录,经济信息报与省
电台发了专题报导,以高质量的优势开展对外加工。制油厂革新送料设备,葵花籽加工日产量
由46吨,增加到54吨,提高17.4%。推广“三适二加”法(适当加水、脱水、调温,炒锅加水、
蒸锅加温)每50公斤麻籽多出油1.13公斤,年增产119吨,增收24.7万元。用甩糖机改装甩油机,
全年从油角中甩油22吨,增收4.5万元。烧煤锅炉改烧葵花皮,用余热取暖,年节煤430吨,省
资 2.4万元。以及调正变压器增加电容器,提高功率节约电费。1985年葵花油吨成本比1984年
下降34.52元,降低20%。④扭转变型,为粮油工业增添活力。制油厂开展多种经营,出动汽车、
马车深入农村议购粮食、小油料,同5个省、6个市、13个县建立47处购销联络点,在河南商丘
地区设议价代销处。1985年销售议价大豆 315吨,葵花籽40吨,油脂258.5吨,饼1 865吨。全
年获复27.2万元。制米厂留一部分人搞粮米加工,分出部分人员开展议购议销业务。

   粮食征购销售统计表
   单位:万斤



  续表 单位: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