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物资

第五章 物资 外贸

第一节 物资




  建国后,国家对主要物资一直实行统一分配。统配物资初由县计委管理,统配外物资由商
业经营。1959年县设物资科专营物资,负责进货与分配,属政企合一单位,后撤销仍由计委分
管。1968年5月再次成立物资科,下辖物资、木材2个公司,负责物资计划和分配。1976年 5月
工业生产煤炭实行独立经营,由物资公司划出燃料公司。1978年 7月燃料公司接管商业市场煤,
扩大经营范围,统一煤炭管理。1980年9月根据货运管理“四统一”的原则,将各公司8台汽车
集中,成立汽车队,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81年物资科改物资局,撤销物资公司,下辖金属、
机电、回收、化建、木材、燃料 6大专业公司。经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建材、机械、
仪表、木材、煤炭、汽车等100多种商品,1985年全系统职工435人。

  木材公司于望奎、绥化、四方台设3个经营处和1个加工厂。

  燃料公司于绥化、四方台设2个经营处,县城设一、二门市部。

  为强化经营管理,“六五”期间,物资局对所属企业进行全面整顿,普遍实行岗位责任制
与经理负责制。1984年经县委整顿办验收,颁发了合格证。燃料公司连续 5年接受省授予先进
企业称号。物资局六项工作,五项经济指标分别进入省地同行业先进行列。

  一、物资采购

  十年动乱,物资工作存在官办买卖,出现“你来要,我上请,上边不给就放挺”的局面,
不积极组织货源,死守计划,有啥供啥。物资机构恢复之后,面向生产、面向基层,挖掘物资
资源,组织采购。1976年钢材按地区调整后购进390吨,煤炭进货超过计划指标42%。国拨材完
成4 114立米,林副材签合同完成5 723立米,育伐材购进 2 304立米,以及水泥、玻璃、机电
产品和化工建材等。在抓好计划内进货同时,通过关系单位和参加调度、调剂会、外协求援,
采购进钢材50吨,水泥241吨,木材461立米,煤1.67万吨,轴承4 260口,电线2.3万米,铝线
10吨,变压器10台,电缆线7吨,沙包线4吨,离心泵30台,柴油机6台,电机100台,电焊机42
台,油毡纸 1 100卷,以及钻卡头、扳牙、丝锥等物资。为解决农村办电急需,两次出车与青
冈县联系调入变压器。1977年钢材进货391吨,只完成分配计划88.3%。在满足不了工农业生产
需要情况下,从计划外又组织进80吨。国拨材完成2 299立米,又组织进林副材5 600立米,育
伐材960立米。玻璃分配1 110箱,水泥1 647吨,煤炭2.6万吨。通过外协求援,采购额达94.8
万元,有轴承1.85万套,刃具 3 937件,量具1 151件,电焊机26台,变压器75台,电动机156
台,空压机6台,直流发电机10台,钻床 3台,冲床9台,吸风机2台,摩托车1台,手电钻44台,
仪表1.38万块,电线4.9万米,铝线3.8吨,汽车轮胎100套,煤13万吨。

  1979年物资采购工作,广开门路,积极组织货源。全年完成采购额712.6万元。钢材734吨,
国拨材2 241立米,林副材2 670立米,育伐材3 806立米,煤炭8.59万吨。3个公司领导亲自去
供货厂、矿和协作单位组织货源。物资经理去怀德一次进货 5万余元,木材经理带领采买员到
带岭局协商发运材质较好木材,燃料副经理去矿山组织原煤进货,超计划 29.5%。并发回小窑
煤2 759吨。

   物资机构人员一览表





  注:“六五”期间物资公司撤销,分为金属公司、回收公司,各31人。  

  1980年,购进计划537.6万元,实际完成 752.4万元,超39.5%。一、了解分析货源情况;
二、派有利催运人员分线定点包干,深入林区、厂矿;三、抓物资调剂协作。

  物资公司钢材计划 714吨,完成726吨,超1%。计划水泥2 156吨,完成3 120吨,超44.6%。
玻璃计划1.18万平米,完成1.25万平米,超6.4%。

  木材公司国拨材计划4 369立米,完成4 160立米,占计划95.2%。

  燃料公司原煤计划8.65万吨,完成8.12万吨,占计划93.8%。

  为适应市场调节需要,在抓好计划内物资到货同时,大力组织计划外物资,补充市场不足。
全年购进钢材520吨, 汽车13辆。机床15台,水泵31台,变压器15台,轴承2 000套,标准件
300万件,玻璃75箱,钢化玻璃41箱,轮胎270套,水泥310吨,胶管132根,薄铁板50吨,解决
了抗旱急需水桶用料与排吸水胶管。木材运进林副材2 120立米,育伐材4 940立米。计划外原
煤进2.15万吨。农村物资供应站经过协作单位进29.2万元农用物资,扩大了商品流通渠道。

  “六五”期间,物资采购坚持按计划调拨,通过全国定货会组织物资外,开辟了调剂、协
作、合同、联营、代销等新途径,加强纵横联系。

  1981年从市场调节渠道采购计划外钢材 873吨,占年进货量48.6%。地方煤9 793吨,木材
1 646立米,各种型号汽车21辆,玻璃1 025标箱,还有机床、发电机组等产品。

  1982年超计划增拨7 000吨原煤,并采购2 600吨地方煤,组织计划外木材 1 291立米,钢
材进货超计划一倍。水泥超省分配39.46%,玻璃超计划68.8%。

  1983年煤炭采购超计划10.3%,木材计划外组织进货1 744立米,占总量41.9%。钢材729吨,
占进货35.7%。还组织到市场奇缺的水泥320吨,大连、沈阳玻璃320标箱。

  1984年计划外组织进货,煤炭1.11万吨,占总量8.4%。木材 2 757立米,占总量41.48%。
钢材897吨,占总量44.67%。水泥491吨,占总量35.68%。汽车82辆,占总量88%。玻璃3 573标
箱,占总量61%。

  1985年煤炭计划12.6万吨,经过积极努力增拨 7 000吨。同年省将望奎列入重点建房物资
配套供应试点县之一,增拨水泥380吨,玻璃1 450重量箱。并由省化轻公司组织计划外橡胶22
吨,纯碱20吨,尿素30吨,组织计划外汽车78辆。

  1981年到1985年物资采购计划3 891.4万元,实际完成额达5 190.1万元,超计划33.39%。
“六五”期间的物资是在计划内订到拿足前提下,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组织了所有资源,缓
解了望奎物资资源一向紧张的局面。

   “六五”期间主要物资购销统计表



  二、物资供应

  物资部门所经营的物资,按大类划分有煤炭、木材、金属材料、机电产品 (包括机械设备、
电工、电器、仪表、工、卡、量具、轴承、标准紧固件……) 轻化工材料、建筑材料六大类。
绝大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有些还是国家统配一二类重要物资,生活消费供应
部分,在人民生活中也占重要位置。其经营特点:

  (一)统配及短线物资,如煤木、钢材、水泥、玻璃等,都由上级归属专业公司下达供应指
标。长线物资执行先计划内、后计划外的供应原则。短线物资按计划分配指标核实供应。

  (二)国家分配的专用物资。农用汽车、大型机械设备等,县级经营公司无权挪用,按规定
用户供应。

  (三)控制价格和收费标准。例如煤炭,国家对市场煤供应宁可倒挂、补贴、发生政策性亏
损,亦不准涨价。

  (四)需要筹集地方厂产品调节供求差距,而地方产品则有质次、价高的缺陷,难以达到优
质优价,劣质劣价均衡程度。

  1959年初,计委从工业部门抽调8万元资金,开始经营40余吨钢材,200多米木材和万元左
右机电产品等物资。1960年省物资厅拨流动资金50万元,年经营钢材、机电产品、化工材料、
建筑材料,销售额在60万元左右。1961年开始经营工业用煤, 统一发运,计划供应。1964年1
月接管木材专营业务,年销售额达到198万元。1970年增加到284万元。

  1980年则上升到794万元,16年平均递增9.7%。

  望奎县市场煤经营始于1952年7月,由煤建公司经营200多吨,以及少量木材、石油、水泥、
石灰等。1954年在绥化、四方台设驻在所接卸,中转。到1958年煤炭销售已达 2万吨。1964年
销售量已增为3.44万吨。供应网点县城设东西两个门市部,绥化、四方台各一处转运兼零售。

  十年动乱期间物资供应无计划,供需矛盾加大,守门待客有啥卖啥。

  1976年物资供应认真贯彻政策,严肃执行国家计划。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部门按指标
供应了379吨钢材,为支援重点建设供应木材分别超过指标的5.7%和8.6%。年销木材5 768立米,
知青建房用材占24.9%。生产维修及市场用材19.5%。

  原煤供应总量已达5.2万吨,除去供应居民炊事取暖用煤3万吨,优先供应了83个生产企业,
保证了粮油加工以及轻工、农机生产用煤。供给社队企业会战 6 700吨,支援农村烧砖建猪舍
和烤烟用煤 1 100吨。凡不戴帽分配的物资,优先供农业之需,标准件、电机、麻袋、林副材
等90%投放农村。

  1979年物资公司、木材公司、燃料公司经理走出门下乡下厂调查研究,对基本建设物资,
重点安排,不留缺口,有保有压,有急有缓。对生产用物资,按分配指标组织供应,不留机动,
扶持有竞争能力,有销路的轻工产品生产。对维修物资,贯彻先维后造的原则,不挤占挪用,
有重点地安排一部分物资用于中小学校舍的维修。在计划指导下搞好市场调节,开展了为用户
服务的活动,煤炭供应变千家走一店,为一店走千家。安排19台手推车送煤到户减少了居民生
活负担,稳定了煤炭市场。在物资供应上实行“统一供应、两级库存、指标到科、供应到厂”
的办法,煤炭凭证定量,轮胎以旧换新, 核定物资消耗定额,建立物资档案。木材供应6 364
立米,煤炭7.78万吨,钢材840吨,水泥1 501吨,玻璃1 437标箱。

  三中全会之后在卫星、惠七、海丰、通江、火箭、灯塔 7个乡镇建立物资供应站,实现了
就近就地供应物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供应上的改革取得显著效益。

  ①接近生产,了解下情,减少盲目,及时供应;②乡村工业供需衔接,保证需要,就地就
近供应;③村屯省工省钱,减少负担,适时进货,满足供应;④弥补乡镇集体经济缺项,设立
物资供应网。物资供应站所经营的物资有轮胎、玻璃、麻袋、工卡、量具、轴承、机电产品、
地方产品等30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达30.9万元。

  1980年物资供应工作坚持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原则,本着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
费用省的要求,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盈利增加、亏损减少,全年计划销售 643.8万元,实际
完成793.9万元,比上年增长7.02%。利润计划,物资公司为5 000元,完成3.32万元,增加5.64
倍。木材公司亏损为4万元,实际盈5 600元,减亏3.44万元。燃料公司亏损为26.5万元,完成
17.3万元,减亏9.2万元。取得效果的主要原因,改革供应方式,活跃了市场。

  1、对计划内短线物资实行核实,把有限的物资用在刀刃上供满供好, 煤炭、基建用材、
暖窖用玻璃深入现场解决供需。

  2、对长线物资实行敞开供应,木杆、薄铁板、管材、角铁、小水泥、小玻璃等。

  3、开展综合利用,厚木锯板材、做马槽、门窗套扇、 方凳、灰条子等,扩大成品半成品
供应。

  4、扩大供应范围,生产资料参与市场流通, 对城乡居民生活需要物资也积极供应,仅钢
材一项达40余吨。

  5、增设供应网点,城内设两处门市部, 农村供应站发展11处,仅农村物资站销售额达41
万元。

  6、召开供货会,敞开仓库择优选购,开供货会期间日销售物资3万多元。

  7、开展代销业务,扩大购销。为吉林、辽宁、浙江、河北、江苏等省代销电机化工产品8
种,代销额达9万余元。

  “六五”期间,生产资料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合理计价、合理盈利”,是物资供应体制的
改革。而供应与分配原则,仍然是“坚持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为辅”。
改革中心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调拨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物资
企业的活力。县物资部门在分配与供应上,改变主管部门管的过多、统的过死、条块分割、渠
道不畅、企业没有自主权与选择权的作法,充分发挥物资企业的积极性,组织资源弥补计划内
物资缺口,大的方面管好管严,小的方面放开搞活,扩大计划外资源数量。开展“双向”经济
联系,调剂串换,采取物资供应城乡一齐上,扶持农村物资网点,开拓物资市场,就地解决部
分物资直接供应到乡镇工厂,加快了物资交易中心建设。1985年底建成物资交易大楼,占地2 550
平方米。

  改革的变化,化建公司1984年销售麻袋、水泥,坚持让利原则,扩大销量;增加资源用户
有选择余地;缩短基本建设项目的工期。县委、二中、五中楼、体育馆等由于物资供应及时,
提前竣工。

  物资供应采取多种形式。①计划分配。国家计划指标下达,县按指定范围分配到主管部门
和使用单位,对生产企业原材料给以重点安排。②凭票供应。生活所需物资发本、发票,特殊
需要提前下摆。③核实供应。工业企业、烤烟生产等设专人走访核查。通过合同固定供求关系。
④敞开销售。地方煤、小井煤、地产水泥,计划外钢材、玻璃等,实行明码标价,挂牌销售。
灵活机动供应,增加了销售量,加快了资金周转,减少了库存积压,提高了经济效益。“六五”
期间销售煤炭57.52万吨,钢材9 764吨,木材3.08万立方米,玻璃3.O4万标箱,水泥1.51万吨,
汽车285辆,完成销售额6 042.4万元。5年亏损-360.8万元。

   1981~1985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统计表
单位:千元



  三、节约挖潜

  为发挥物尽其用,节约能源,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物资部门多年来注意节约挖潜,查核
安排,解决供需矛盾。

  主要做到管供、管用、管节约、管调剂。以节约求增产,从增产挖潜力。①扶持小水泥、
小化肥、小电力、小化工等“四小”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物资资源。②对消耗钢材、
木材、水泥、煤炭较多的企业,派人摸准耗料定额,限额核定。③清仓查库,调剂多余积压物
资,变死物为活物,加速周转。④抓改炉节煤与拱形建筑以及小料拼接,代用包装等节木经验,
增加物资财富。

  1976年节木成功地开展5个项目,节约724立米。用小料拼接细木板,做马鞍:建猪舍、马
棚采取拱形省木料;按需加工节约木材;薪材中选用制产品;纸、草箱袋代用木制包装。节煤
通过改炉办法,深入城镇36个工业生产单位,摸清单耗、日耗、年耗底数,做到按需分配,节
煤2 000吨。物资公司清理积压不适销物资与外地串换处理8万余元,木材公司清回包装物9 900
元。

  1979年木材公司抓薪材选造和烤烟育田、生产维修、基建项目实地核实节木 510立米。燃
料公司对饮食服务行业改炉、改灶,一火多用下功夫节煤1 550吨,坚持“三扫”,扫煤132吨。

  物资部门连年抓以煤木为重点的节约代用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80年将全县应
改的25台锅炉全部改完,并改造成功3台半煤气炉,炉效由 45%,提高到60%。回收利用低热值
燃料3 316吨,占工业用煤11.05%,节约煤炭2 120吨。

  木材,大搞综合利用。开展加工成品半成品业务,加成品501件,半成品660套,灰条子和
短材利用207立米,原木加成材1 147立米。

  “六五”期间,燃料节约主攻方向,改造费能型设备,推广居民节煤灶,引进新技术,联
片供热等。1982年更新改造锅炉12台,在食品厂改装 1台煤气炉。物资局与农机公司,一百货
商店与五金公司两区实行联片供热。对工业企业实行“择优供应,超能加价”办法,年节煤达
3 950吨。1983年燃料公司在城内更新“煤老虎”2台,土法改炉40台。在农村火箭、先锋乡推
广山东土陶管烤烟42处,推广居民用马蹄型节煤灶1.01万个,节煤 3 171吨。超过省下达节煤
计划5.7%。1984年燃料公司自行设计“旋风式消烟除尘灶”,培训57名技术人员,改灶1.04万
个。联片供热由两区增加到9个区域,共节煤3 651吨。1985年开展炉渣回收利用,全年回收2.54
万立米。“六五”期间,推广以钢代木,钢屋架、钢门窗,节约木材1 864立米,薪材选造1 220
立米,按需加工提高木材利用率576立米,开展综合利用325立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