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篇下序

第九篇 财政 金融

篇下序


  望奎民国时期,财政支出靠扩大财政收入去实现。收入项目有经常收入、有临时收入,税
赋逐年递增。亩捐从1913年改垧徵银,租赋负担加重,丁佃纳租尚替土地占有者纳赋,业户纳
捐名目繁多。金融业在境内创设钱粮信托公司,广信城钱粮店、钱庄、当铺等等。货币流通中
银锭、银元、铜元同纸币以及外币之间形成紊乱局面,官帖夹私帖行用。伪满时期财政岁人以
膨胀岁出为转移,以支定收,危机四伏,拮据万状。伪县长一人的年薪 3 120元,占1932年县
总收入1/4。农民负担垧捐、粮捐、车牌捐占财政收入85%,捐多税重,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搜
刮得城乡民穷财尽。

  解放后为制止通货膨胀,在财政金融工作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压缩供给标准,开展增收
节支,实现预算收支平衡。建国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县财政收入持续增
长,财政支出不断扩大,财政状况有了很大发展变化。37年财政预算执行除三年自然灾害,以
及“文化大革命”造成短收和糖厂经营亏损,粮食企业亏损倒挂划地方出现 8年赤字之外,平
衡略有节余。税收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了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金融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领导,
四大专业银行为支柱的金融组织系统,经济建设资金由财政转为信用渠道,农村信用社遍及各
地,出现了初级资金市场。保险公司的恢复建立,开展业务,利国利民,遇到灾害得到补偿,
解除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