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预算管理
第一节 预算管理
一、管理体制
土地改革后,城乡经济呈现向荣局面,财政管理重点:一是做好公粮徵收;二是努力收税,
解决财政赤字。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全国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的同时,地方预算收
入统一上缴,支出由省拨付报账,并按1951年中央颁发“关于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规定”,财
政分中央、大区、省三级管理,县属省级财政。1953年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适应大规模经
济建设的需要,财政权限下放,实行中央、省、县三级管理体制。县为一级财政,“分级管理,
收入分类分成”和“超收分成,以收定支”。在财政上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冒进,将收入除
去上解外,全部分出去;一种是保守,有钱不用,妨碍建设事业的进行。采取了在财政收入中,
保留一定的预备费。既有回旋余地,又体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为保证
乡镇财政工作进行,1956年,县颁发了“乡镇财政预决算管理的规定”,“乡镇财政开支标准
的规定”。并核定了乡级预算指标,调动了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当年的契税、牲畜交易税、屠
宰税以及1955年前的公粮尾欠和各项税收,柳条、草田、公产变价、罚没收入等完成16.3万元。
1957年完成24.8万元。对各乡超额完成部分,留给乡镇 30%,体现多收可以多支的原则。但挖
潜多收分成,限定不准用于增编或提高工资福利开支上。
1959年至1970年,调整财政管理和预算体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实行
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办法。此间,惟有1964年入不敷出。
1971年,改进财政管理体制,贯彻“在中央的统一计划下,让地方办更多的事”的指示。
实行“定收定支、收支包干、差额补贴、结余留用、一年一定”的办法,从发展经济着手,狠
抓增产节约,挖掘潜力,收入超收和支出结余,都归地方支配使用,短收与超支,由地方自求
平衡。在支出中,除企业流动资金和人白下乡安置费专款专用外,其余县财政统筹安排,留有
余地,调剂使用。要求预算单位“力求节省,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超收与结余用于发展
工农业生产,适当补助事业与行政经费不足,限制了搞楼、堂、馆、所。
1972年,中央对管理体制作局部调整,县级不再实行预算收支包干。执行总额分成,收大
于支按比例上缴,支大于收差额补助。1972年省补差额 157.4万元:1973年补84.7万元。1974
年至1975年,试行预算收入按固定比例分成,支出按指标包干的办法。1976年、1979年,实行
定收定支、增收分成、节支留用、超支不补的预算管理办法。从1971年以来,实行定收定支、
收支包干;总额分成、一年一定;超收分成、节支留用等办法,虽则形式不同,其实质是统收
统支,在省级预算内吃“大锅饭”,9年间省给拨补3 216.2万元。
1980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为“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节约归己、一定
五年不变”的新体制,望奎为试点县,改“大锅饭”为“分灶吃”。在收入上,除工商税作为
国家对地方的调剂收入外,其余全部划给了地方。在支出上,除基本建设、科技三项费用、小
型农田水利补助、抗旱防汛等项,仍由省专项拨款外,其余均由县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可能进
行了安排。1985年起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新财政管理体制。根据省核定和
行署财政确定的收支包干基数,核定给望奎县财政收入包干基数541.8万元,支出包干基数1 046.1
万元,定额补助 504.3万元。坚持了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压缩
支出,消灭赤字。
二、体制改革
省确定望奎县于1980年 1月改革实施变统收统支为“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体制。首
先划分收支范围,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实行收支包干,“砸大锅,立小灶,分灶开
饭”,明确了权力责任。做到权责结合,各行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了机关、团体、企事
业单位管理收支的积极性。
实行新体制的具体内容是:“收支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亏损不补,一年一定。”通过
定收、定支办法,对企业单位确定利润,包干定额,超收全部留给企业,完不成包干定额单位,
用福利基金,企业基金或经理基金,大修理基金抵补。亏损企业在上年亏损基数上,减去不可
比因素,再减国家规定扭亏30%的限额,农牧三场40%限额,为亏损包干定额,减亏额全部留给
企业,超亏不补。对各机关、事业单位,确定费用支出包干定额,超支不补,结余全部留给单
位自行支配。
包干定额的计算口径:利润包干定额,根据1979年实现额加处理三项挂账,二项损失,一
次性支出因素。减调薪、补贴、降价因素,再按省计划会确定工交企业产值增长5%。亏损企业
扭亏限额,及企业成本降低2%的要求计算。商业企业商品零售额增长5%‘ 商品流通费降低3%,
扭亏30%,计算包干定额。对行政事业单位支出费用包干,公用经费压缩20%后包干定额。改革
了吃“大锅饭”的体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充分发挥了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作用。过去干好
干坏一个样,结果盈利的企业如数上缴财政,亏损的企业财政不分泾渭一律退库。影响了盈利
企业的积极性,想干点事业没钱,实行新体制后,超收不分成,全部留给企业,企业有力量扩
大再生产。
实行新体制后,各单位财务自决权大了,责任重了,真正发挥了财会人员的职能作用。改
革财政体制后,更加加强财经纪律,做到收入取之合理,支出用之得当,坚持生财有道。通过
收支包干,1980年,县财政收支平衡节余30.6万元。总收入比上年增收 150.3万元,其中企业
收入项下比上年减亏55.1万元,包括农牧三场8.1万元。总支出比上年增加131.6万元。除工业
投资比上年增27.8万元,城市维护自来水工程比上年增35.1万元拨款,以及青年安置费70.2万
元,三项总和133.1万元,加上扣除一次性调资、补贴等因素,全年节支50余万元。
三、县级预算管理
在调整国民经济的过程中,确保县财政收支平衡。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集中与分
散程度不一样。三年调整时期集中就更多一些,预算管理更严了,国家税收加征与减免,以及
企业利润留成比例,退库的控制,行政事业费节支,专项投资使用等等高度集中。杜绝了各行
其是,改变各方面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以后,对于一些预算单位和企业没有统得过死,适当地
分散与机动。但对临时发生的一切收支项目仍严格履行预决算审批制度,并下发了预算管理规
定:
一、各预算单位一切经费,在县核准的年度指标内开支。属于指定专项或临时性开支,须
提出详细的具体开支预算。报财政,经批准后方可开支。
二、严格掌握办公费的开支,按规定标准执行。能用的办公用品要利用,利废利旧节约开
支。各单位订阅报纸,除县委办、宣传部、档案、图书单位根据规定适当订阅,一般部、办、
局、乡订人民、黑龙江日报、参考消息各一份,乡武装部可订解放军报。
三、建立健全电话费使用,各单位严格控制长途话使用,建立长话簿,能用信办的不要打
电话。
四、会议严格控制,各单位必开的会,须经县委主管领导批,力争长会短开,能合开不单
开,能在下面开不在上边开,能徒步不坐车。县开会,县直属人员一律在家就餐,不发补助。
会议材料一般不铅印,必须铅印经领导审查批准方可开支。
五、控制外调和差旅费开支,减少不必要的出差,压缩时间,一人可以不去多人。能在本
县解决的不要派人外调,必调派人,应拟提纲,选路线,禁借外调探亲访友,游山玩水逛景。
六、严禁滥发补助费,职工参加县统一组织各种活动,植树、修路、支农一律没补助。须
加班经领导批,超过夜11点,按规定补助夜餐费。
七、控制集团购买力,省规定17种禁购品须购,报财政转省批,属于其余控购品购时报财
政批,否则商业不开发票。
八、加强公费医疗管理,健全制度,对患者因病施药,扭转小病大养,一人享受全家用。
九、严格控制职工借款,预算与企事业生产资金不得用于借款。
十、遵守财经纪律,执行财务制度。一切罚没收入、赃款赃物按规定上缴,任何单位不准
劫留或动用变卖。
四、乡镇预算管理
1958年并村划乡之后,建立乡镇一级财政,下发了预算管理办法的规定:一、管理原则
1、乡镇预算按乡镇事业计划及收支指标,汇编乡镇预算。报县批准, 年终报送年度决算。
2、乡镇年度预算核定后,总收入不应减少并争取超过, 总支出不应突破应历行节约。执
行中如收入超过或支出减少所余资金,转上年收入。对短收或超支,由各乡镇自求平衡。
3、预算执行中,认为有必要调整变动时,在不增加编制, 不提高工资等情况下,可以调
整预算,并报县备查。
4、凡两个乡以上共同举办之事业所需经费,由所受益乡共同负担之。
5、乡镇对大队和生产队的财务, 负领导与监督之责。由大队到生产队之桥涵、道路维修
费用等,由大队自行筹划,不列入乡镇预算。
二、收支范围
1、收入部分
各项税收:牲畜交易税、屠宰税、车船使用牌照税。
其他收入:契税、柳条款、草田款、公产变价、死树木、罚没等。
预算拨款:县财政部门在预算内拨款补助。
自筹经费拨款:县财政部门在自筹费内拨款补助。
2、支出部分
乡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经费,乡镇行政经费:工资、取暖补贴、调干安家补助费、办公费、
烤火费、旅差费、一般设备购置费。
自筹经费支出:炊事员补贴、会议费、修缮费、通讯员费用。
三、手续制度
严格执行编制,不准擅自增加,开支标准突破指标或超标准不予报销。
房屋修缮及购置费:必须造报预算,批准后,掌握开支,只准节余,不准突破。
各种会议禁止会餐、看戏、看电影、买糖果、发纪念品、照团体相。
五、财务管理
财政收入 40%来自国营企业,支出有相当一部分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在收益分配、资金
使用上鼓励企业增产节约,改进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使企业行其事、有其权、负其责、
受其益。
财政支援社队资金,一是预算资金,以财政拨款方式支援;二是信贷资金,以银行贷款方
式支援;三是地方机动财力。预算资金和地方机动财力属于财政无偿支援。“二五”计划期间,
用于贫队投资拨款 292.7万元。三年调整期间,投资54万元。“三五”计划期间投资21.5万元。
“四五”计划期间投资154.4万元。“五五”计划期间投资330.5万元。“六五”计划期间投资
204.2万元。25年总投资为1 057.3万元。 除此用于小型农田水利投资 1 429.7万元,用于农
机价格补贴,农机件降价损失拨款590.8万元。三项支援农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9%。
望奎农牧三场从建场以来,实行的财务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供给制”的统收统支办法,
有了利润上缴,发生亏损由财政如数拨补。三场所需基建投资,流动资金由国家给,客观形成
办好办坏一个样,增产减产一个样,盈利亏损一个样,亏多亏少一个样,助长企业依赖思想,
靠财政补贴过日子。亏损严重的1976年,财政一年补贴65.6万元,平均每个职工补贴 200多元。
从“四五”到“五五”期间连续十年农牧三场亏损457.7万元。
对农牧场由定额补贴到财务包干办法实行后,促进了权力和责任的统一,实现了增产增收。
在规定定包费用内,有权合理安排各项费用开支,超额完成任务的部分全部留下,短收自已负
担。就此将扩大经济权力和加强经济责任结合起来,兼顾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调动了
广大职工积极性。农场为了完成财政包干任务,对基层实行了“定产量、定成本、定利润、超
产奖”的三定一奖办法,实现减亏增盈,改变了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现象。严格了经济
核算制,推动了经营管理的改善,初步做到劳动有定责,生产有定额,成本有核算,增强了自
筹资金能力,促进了生产建设。财务包干结余日益增多,机械设备更新,场办工副业产值上升,
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在生产发展基础上,职工生活也有一定改善。
1964年11月20日,颁发了县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试行办法,九章三十五条实施细则。对
县医院采取“金额管理、定项补助”的办法。对公社卫生院采取“金额管理、差额补助”的办
法。对防疫站、保健站实行金额预算管理。
本着统一计划、分级管理、 条块结合的原则,财政、 商业于1971年 9月30日联合做出对
《商业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贯彻执行“八不准”:不准挪用和抽调企业流动资金;
不准搞计划外基本建设;不准赊销、预付;不准接受外部门摊派人、钱、物:不准随意增设网
点、人;不准扩大开支范围;不准提高福利待遇和开支标准:不准用公款请客、送礼、看戏、
电影、照相。人人管家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