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财政收支 一、解放前财政状况
民国年间,县内财政资金来源,主要靠税收。国家税除田赋皆由征收局征收,如数上缴国
库。地方捐税统归县署经收,各项捐款除垧捐每年约收5万元左右,粮捐则为大宗,约收5.5万
元。民国6年(1917)租赋已由江帖改征大洋,地租每顷纳大洋5角2分5;三费,顷纳大洋4分6厘
7;警费垧捐,顷纳大洋9分9厘;民团垧捐,顷纳大洋2角4分8厘3;学费垧捐,顷纳4分9厘7。
租赋以及国货销场税、出产税、契税、酒税、烟税等收入,上缴 21.93万元。属于地方警察、
民团、学校垧捐、粮捐、屠宰、木炭、木排、车船、妓捐等收入 10.35万元(含留经征费)。县
公署、司法、监狱经费年支1.38万元,统由省拨款外,用于县内地方警费、民团、学费、镇议
会、经征处等支出8.47万元,结余滚存下年。民国 9年(1920)停征三费,减少销场与出产税项
目,年上缴18.88万元,地方田赋附加捐、粮捐、屠宰、木炭等杂捐收入10.51万元。民国10年
(1921)国内税征收上缴17.62万元。地方各捐税收入13.38万元。民国13年(1924) 1月,成立望
奎县财政局统管地方收支,至民国19年(1930)2月末统计:六年间,地方捐税收入总额达123.2
万元。其中:垧捐65.7万元,粮捐48.5万元,杂捐4.9万元,百三五提成费4.1万元。以74个月
份计,年均征收20万元,比民国10年平均增长34%。6 年用于地方支出总额112.6万元。其中:
军警、民团、保甲费82.6万元,治学经费21.9万元,地方自治维持费5万元,小型建设费3.1万
元。
建县初原放荒8.38万公顷与续放荒3.97万公顷。六年升科,按七扣折实地收租赋,伴随续
放浮多熟地8 075公顷,不折不扣垧纳价升科,年纳13.15万公顷捐税收入,年均 7万元左右。
加之海伦西南部,青冈东部粮食均来望奎街出售,粮石捐收入较土地收入年增到 8万余元,平
均增长一倍左右。随支出项目增加,年年有结余,到民国19年(1930)滚存额达12万元。民国18
年(1929) 7月,呼海铁路全线通车后,收入顿减。民国20年(1931)后,财政面临困难,警学薪
俸不能按月支付,时按薪金2、3/10接济,年征收不过六成。
伪满时期,县财政收入主要靠地方税,捐税收入占县总收入 95%以上。穷途末路,财源枯
竭,最低年度收1.27万元,年最高收入额不足30万元,难求财政收支平衡。伪大同元年(1932)
上半年无收入,下半年收捐款月平均 2 000余元。如伪满《望奎县事情》记载:“本县财政在
事变当时,乘前积弊,人民流徙,田地荒芜,洪水泛滥。影响尤甚,收入无几,财政拮据万状”。
县公署财务经费统归地方,警务局警察费、教育局教育费等亟待支付,不得不向省五次请领,
省两次派宣抚员补助6.94万元。结果收支相抵年终出现 3.3万元窟窿。岁人立脚农村社会经济,
农民所负担垧捐(土地课税)、车牌捐(大车课税)、粮捐(粮石课税)占县收入 85%。故生产物价
涨落,直接牵动地方财政征收。收入中不少流入官吏高薪阶层之手,如伪县长靖国儒年薪3 120
元,竟占1932年县总收入的25%。伪康德 3年(1936)地方捐税收入月平均增至1.5万元以上,较
1932年增 6.5倍。“七七”事变之后县财政收入是以支定收,多支多收,略有节余,财政收支
预算与日俱增。农民头上三把刀,苛捐杂税多如毛。伪康德6年(1939),年经费支出28.33万元,
比1936年增加44.5%,而收捐税达28.38万元。“水涨船高”,四处搜刮,危机四伏,拮据万状。
望奎县民国6年岁入岁出统计表
单位:元
望奎县公署财政局民国13年至19年2月底收支表
单位:元
伪大同元年至伪康德6年岁入统计表
单位:元
续表一 单位:元
续表二 单位:元
二、建国后财政收支
解放初期,县财政虽注重开源节流,而在旧废墟上重建家园异常艰辛。当时财经实行供给
制度,龙南地委与专署按“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战略方针,为有力支援前线,统一财经步骤,
克服各自为政及小单位主义,集中和发挥财经力量,争取战争的胜利,向全区作了布署。县税
收和公粮统一于分局管理和收支,县区所需粮食,按常产20%征,以高粱0.5公斤为标准,大豆
折0.35公斤,小麦0.25公斤,玉米0.65公斤,年征2.75万吨左右。地方留 10%,用于机关、学
校、地方部队所需,以及动员干部、战士参加生产劳动,自给自足。所有供给制人员的衣服、
鞋帽交旧领新,厉行节约,避免浪费。严禁区、村自行摊派公粮、公草、车马、军鞋、招待、
办公经费等项,侵犯群众利益,加重人民负担。惟乡镇自治费并教育费,经县政府批准可按土
地面积征收。1947年之后改薪俸制的职教员与机关工作人员,以每月供给200至250公斤粗粮为
标准,发一半粮、一半钱。
建国后,在“发展经济、保证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指导下,县财政从生产入手,
开辟财源,贯彻政策,应收尽收,积极有效地组织筹集财政资金,完成收入预算,增加地方财
力。并根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财政分配原则,以发展为重
点,保证生产投资,优先安排文教、卫生、优抚救济费用,压缩行政办公费,统筹兼顾其他支
出。30多年来,确保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第一位任务是努力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离开生产发
展,财政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大力节约和压缩财政支出。有多少钱
办多少事,少花钱多办事,没钱缓办。
1957年,国务院“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试行后,扩大了地方管理财政的权限。
在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前提下增加了地方机动财力。从而发挥了地方积累资金,增加收入,节
约支出的积极性,推动了建设事业的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共分两种:一种是地方固定收入。有
企业收入和 7种地方税收及其他零星收入:一种是调剂分成收入。包括商品流通税、货物税、
营业税、所得税、农业税等,按地方平衡收支需要分别计算。地方财政支出分为两种:一种是
地方正常支出。有经济建设事业费、文教卫生事业费、优抚救济费、行政经费和其他地方性支
出。用划定收入自求平衡;一种是省专项拨款解决的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投资、贫队投资和临
时特殊性开支等项。
地方结余和地方附加。地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收入超过支出,可自行安排,地方预算年节
余,全部归地方结转下年使用。地方工商税收1%附加及农业税3%附加,均由地方管理,不列预
算。
1958年财政收入出现好兆头。全年完成772.1万元,比前9年均增30%,比1957年增长27.2%。
其中:企业收入107.4万元,比前3年收入增长11倍。其他收入38.7万元,比1957年增长 1倍。
体现了生产的发展,发挥了积累资金的能动作用。税收超过年度计划的 15%,超收17.6万元。
财政向企业“三交”,交政策、交任务、交责任;企业作到“三自”:自计、自核、自交。农
业税进行普丈,查出征税面积779.3公顷,查清税源,增加了收入。财政支出完成765万元,剔
除上解国家450.8万元,基本建设投资115.2万元等因素,比1957年增长 18.6%。这一年不仅多
上缴国家72.7万元,财政收支基本平衡,而且结余7.1万元(县级结余1.1万元,乡级 6万元)。
由于处全党、全民办工业,县财政大力挖掘和筹集了50万元闲散资金。为支援和保证拖拉机修
配、机械、发电、淀粉、乳粉:化肥、纸厂、糖厂、酒厂、缸厂等扩建与新建,用于工业建设
的投资由26万元增加到60万元,大部分当年投产见效。大力支持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成立两班
师范,新建三处中学增加14个班,小学增 286个班,成立了农林水畜学校,新建了电影院并购
置35毫米放映机。卫生事业拨款修建放射室,购置了x光机,增设60张病床,改建乡卫生院6处。
下放了乡级财权,多收多支,结余留用,使乡级财政收入比1957年增收67%。
1963年是国民经济全面好转的一年,财政总收入出现赤字35.3万元。相对比三年困难时期,
减少调剂分成收入,增加上解支出,分担困难情况下,而采取扭亏增盈15.3万元。增加农机投
资48.9万元后出现的。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比1962年增长 23.3%。以扭亏增盈为中心,积极帮
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增产增收,使15户亏损企业减少到 7户,亏损额按年计划下降160%。财
政支出比1962年减少4.3%,贯彻了节支把住口子,合理安排使用资金,为107个贫队添置184头
耕畜,32台胶车及部分生产资料。救济了农村受灾1.28万户,复查处理了物资损失和遗留债务,
清理了“小钱柜”,收回职工欠款。企业流动资金核定,比上年下降 22.5%,清查73个单位的
“小钱柜”,查出资金10.9万元。
1969年财政总收入928.6万元,虽则企业收入完成172.9万元比前十年皆有所增加。由于支
援工业和五小企业的发展,偏重抓企业大上,忽略了抓经济效益。食品收购站搞多种经营和利
废,办起了酒厂、肥皂厂、酱油厂,亏损了 4万余元。轮胎厂产品积压,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几
万元亏损。财政总支出916.8万元,用于基本建设投资141.7万元。解决莲花农机修造厂、县砖
厂、农具厂等扩建工程,安排支农资金38.2万元,解决了奋斗机械厂以及农电线路资金不足问
题。用32.9万元更新改造资金,扩建啤酒和汽水车间。安置城市青年下乡 7.6万元,年终财政
收支平衡结余11.8万元。
1974年财政收入超收38.6万元,占任务的7.2%。实际支出占指标的99.8%,节支4 000元。
基本建设投资192.4万元,完成154.5万元,占投资额 80.3%。在总支出中,为农业筹集无偿投
资53.4万元,其中:开荒建点三处,垦地 660公顷,补助18.4万元,为158个贫队买耕牛382头,
拖拉机、播种机等农机具 101台件。对三百商店勤俭办企业,玻璃厂扭转亏损,印刷厂翻建不
影响生产,进行总结加以推广。在生产建设、商品流通领域里,由于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
造成浪费惊人。从总的情况分析,收入是逐年增加的趋势。1971、1972两年农业受灾,大牲畜
4号病死亡,工业缺煤少电,原材料不足,企业亏损户增多, 影响了收入的完成。支出是逐年
上升,尤其1969至1972年增加较多。原因:①基本建设投资体制改变。由1968年起放给县级管
理,仅化肥厂工程,1970、1972两年投资达 524万元。②插队干部经费纳入县级。年均多列支
32.3万元,而企业插队经费由企业退库,作调入资金列预算支出。③文教卫生事业费。增加教
师,校舍维修,桌凳购置,助学金恢复。为减轻农民负担,给民办教师补助,文教卫生调薪。
公费医疗年年超支10万元以上。④行政超编,建县革委楼等因素构成。
1980年是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新体制的第一年,也是财政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完
成较为突出的一年。财政总收入1 509万元,比年度预算超收 39.6%,比包干基数多收20.2%。
财政总支出包括省专项拨款为 1 478.4万元,扣除结转下年续继支付专项款18.1万元,收支相
抵,净结余12.5万元。实行新体制,砸大锅,立小灶,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指标包干
到基层,职工献计献策,挖生产潜力,百货公司、水泥制件厂、无线电厂,将指标落实班组和
人头,想方设法上新项目,制蜡、纸袋、加工面条等,广开门路,增收节支。关停化肥、化工
和玻璃厂减亏。三厂1979年退库 139.5万元,1980年退库45.2万元,减亏94.3万元。农牧三场
减亏17.6万元。糖厂投产,增加税收7万元。增加支出因素,文教卫生增加112万元用于调薪、
副食品涨价、班主任补贴等项。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增加110万元,救活一些企业。
“六五”计划时期,是地方财力负荷最重的时期,农业连续遭受严重风、雹、早霜、洪涝
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农业税减收,工业不景气,企业大量亏损,糖生产背包袱,农业超亏等,
造成地方财政连续 4年出赤字。1981年县财政出现赤字237.1万元,省补给100万元,余者挂帐,
使县背债吸取教训。出现赤字短收原因有7:①受调整影响。农机修造、机床、 胶件三厂,生
产任务不足,超亏20万元。②产品降价。15种工业产品降价,减收30万元。③原材料涨价。铁、
焦炭、羊毛等10种材料,减少利润6万元。④产品积压,拿贷款利息。35种产品占流动资金350
万元,支付利息20万元。⑤甜菜含糖低。按省15.5%下达计划低3.3,差 330万元。⑥经营管理
不善。棉纺厂露天保管原材料,损失盘亏17万元。⑦解决历年欠退。工业42万元,农牧场52.4
万元。超支原因有2:①企业挖革改超78.4元。②用于中小学改善办学, 落实中医政策,公费
医疗和计划生育超支,公安增人、着装、整顿户口等,超92.6万元。由1981年至1985年预算内
18户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3亿元,销售1.2亿元。纳税939万元。企业亏损财政退库2 377.7
万元。其中糖厂亏损退库 1 460.8万元。1984年粮食企业下划地方,企业亏损加粮油差价,补
亏548.4万元(差价100.9万元)。1985年补亏596.9万元(差价136.3万元),均列入本级财政决算。
两年增加企业亏损退库 1 145.3万元。1985年虽然农业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农业税减收80余万
元,给财政很大冲击。而在大力挖掘收入潜力、压缩行政事业费支出情况下 (除工资改革和肉
补增支因素),省又给以资助,年终平衡取得了良好效果。
建国37年间,地方财政总收入2.52亿元,含本级收入1.9亿元。其中:工商各税9 775.5万
元,占本级收入的51.5%;农业税1.25亿元,占本级收入的 65.7%;其他收入616.2万元,占本
级收入的3.2%;企业收入负3 879.2万元,就企业收入虽体现亏损,而商业则完成缴库2 205.2
万元。工、农企业随着建设事业发展新建、扩建与改造,以及粮食企业划地方,造成亏损退库,
仍向国家缴纳了几千万元税收。除此,37年间省补助6 207.2万元,占地方总收入24.64%。
县财政收入统计表
单位:千元
县财政支出统计表
单位:千元
县财政支出统计表
续表 单位:千元
地方财政总支出2.51亿元。其中:经济建设费1 444.2万元,占总支出5.75%;农水事业费
3 862.5万元,占总支出 15.4%;贫队投资1 057.3万元,占总支出4.21%;城市维护费403.7万
元,占总支出 1.61%;文教卫生事业费9 708.9万元,占总支出38.68%;抚恤救济费1 358.9万
元,占总支出5.41%;行政管理费4 242.9万元,占总支出16.9%;基本建设投资1 335.4万元,
占总支出5.32%;知青安置费568.2万元,占总支出2.26%:其他支出1 118.2万元.占总支出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