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信贷

第三节 信贷




  一、农业信贷

  (一)伪满农业信贷

  伪满大同元年(1932),夏季遭水灾,农民困苦。伪黑龙江省府拨给望奎县农业贷款10万元。
称:“以此贷款与人民,为之计划久远之策,培人民之元气。幸贷款性质与赈款异,在国家虽
隐痛一时,尚有归还之希望。在人民则周转有资,尽可徐图其补救民生国计,两有裨益”等等。
对望奎 4万户农民困苦待救,只不过撤次椒面而已,何谈周转有资,补救民生国计两有裨益!
农村私人借贷,高利盘剥,月息3分乃至6分。粮食春借一斗,秋还斗半。

  伪大同 2年(1933)农民春耕缺少资金,伪县公署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在播种前拿地照,
找保人,责令金融合作社贷给资金,秋收归还。据伪康德 4年(1937)《望奎县事情》载:“农
民因受水灾匪患之余,元气未舒,金融滞涩,遇有急需虽有田作抵押品,而苦于无钱借贷,幸
有春耕贷款”。由1933年至1936年4年望奎银行共放农贷204.29万元。

  1933年银行放贷款以垦地为担保,在监理分会保证下进行。贷款对象以农耕资力穷乏之地
主、富农,月息8厘,翌年4月末偿清。贷放出3 834户,金额37.7万元,收回97.4%,银行获利
息3.66万元。贷款不仅手续繁琐,且一垧地平均限3元,额度小,利率高。

  伪康德元年(1934)贷款条件从宽,作为穷困农民以特定限度贷与复兴资金,以地照为担保。
无担保物件,需村长、地方绅士5名以上之连带保证书贷之。贷放金额以垦地每垧限9元,月息
7厘。自贷放三年内还清本利,是年贷出58.23万元。

   伪满望奎银行农业贷款统计表
单位:元



  (二)建国后的农业信贷

  农贷资金虽然在社会总产品分配中占的比重较小,但它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扩大再生产
中却占居重要地位。

  望奎农行从1950年开始投放贷款,而额度甚微。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期,共投放20万元农贷,
月息 4厘8。“一五”计划时期投放399.1万元,其中: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为帮助农民解决
入社股金的困难,发放了农业合作基金贷款41.18万元,月息4厘,三年后归还。当时是一项私
贷公用贷款,社员作投资人社,归集体占用,为发挥农村基本群众的积极性,将未归还的17.8
万元做了免收处理。“二五”计划时期投放 1 032.3万元,比“一五”计划增加1.59倍。1958
年农业放款最高余额227.9万元,年终收回213.4万元。从实际需要人手,适时发放短期农贷,
1962年发放生产费用贷款106.5万元,帮助1 173个生产队购种籽480吨,饲草2 308吨,饲料1 132
吨,小农具26.35万件,以及农药等,代国家财政发放长期无息贷款88万元。有319个生产队解
决 283头耕畜,212台胶轮车,维修215件大型农具。贷专项口粮款20万元,帮助2.03万户社员
买口粮1 149吨。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投放840万元。通过农贷解决了生产生活中资金不足的困难,
抓住了控制投放、调剂余缺、开源节流三大环节。十年动乱时期投放农贷 2 722.5万元。“文
化大革命”中发放各项支援农业生产贷款,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扶持灾区贫队
和贫困户的经济上升,年平均贷出272万元。其中:贷放最少的1967年,农贷114.1万元,当年
组织回收103万元,占贷款额的90.3%。“五五”计划时期投放农贷3 874.5万元,年均774.9万
元,为十年动乱的贷款总和的1.42倍。农行通过深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突破思想
禁区,放宽农贷范围。1980年全县发放贷款累计达1 135.8万元,比1979年增加204.8万元。其
中:纯放1 026.9万元,活放活收108.9万元。具体帮助 1 264个生产队购化肥2.75万吨,机油
3 000吨,种子1 967吨,农药934吨,机井配套132眼,以及买役畜、胶车、维修农具等。促进
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在多种自然灾害侵袭下,仍获较好收成。对社队企业本着“择优扶植”
的原则,发放50.8万元农贷,重点支持 5个亚麻厂的新建,2个织布厂,3个粉、油、酒厂生产。
“六五”计划时期投放农贷7 353万元,是“五五”计划的1.9倍。纯收4 612万元,下甩2 741
万元。1981年以后,用于支持社员发展家庭副业贷款,增长幅度较大。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给农村金融改革带来一系列的变化。①由过去单纯支持农业生产,转变为支持农、林、牧、副、
渔、运输和服务业全面发展。②由过去单纯支持社队集体生产发展,转变为支持各类承包户、
专业户、重点户生产的发展。③由过去重点支持生产环节,转变为从生产、分配、消费全过程
上,支持商品化生产的发展。④在贷款发放上,由过去春放、秋收,转变为常放常收,资金周
转加快。农行改革取得了成效:1、对贷款发放和收回, 县行对营业所、信用社的信贷资金实
行指标管理。全年一次核定,分季下发,灵活使用。营业所、信用社对农信员实行包发放、包
效益、包收回、包筹集的经济责任制。2、贷款对象和旧贷落实,坚持 “谁用谁借谁还”的原
则,做到“宜队则队、宜户则户、宜人则人”,队为核算单位不变的,仍由队借还。承包到组,
贷款到组,不稳的组则贷给各成员户。承包到户、贷款到户,不稳定的经济联合体,由成员户
担债务。全县1 009个生产队欠贷1 659万元,经县委决定由生产队提留金部分偿还。1982年贷
款1.21万户,占农业总户14.4%,发放1 669万元,户均137.39元,养奶牛216头,黄牛459头,
猪8 641头,羊9 917只。禽3 450只,兔240个,种植笤帚糜与药材等。五年贷款用于化肥2 451.7
万元,农药 198.2万元,种子582.8万元,农膜187.2万元,耕畜253.5万元,猪羊274.1万元,
奶牛89.8万元,草料247万元。农机具338.9万元,机油920.7万元,机修417.2万元,水稻大棚
152.1万元,口粮5.1万元,禽4.8万元,鱼 9.3万元,其它1 220.6万元,为农业经济服务发挥
了农贷的效益。

  二、工商贷款

  望奎县工商信贷业务始于1950年。当年贷款2.3万元。其中:国营工业贷款2 000元,贸易
公司和职工合作社等商业贷款 2.1万元。1952年国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形成,私人经济占有
一定比重。在信贷发放上,大力支持国营经济,贷给工业企业 3万元,比50年增加14倍;为商
业企业增加库存及扩大农副产品采购,发放 158.1万元贷款,比50年增加74倍:用于粮食贷款
64.4万元。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和私人经济并存。国家采取大力发展国营经济
和集体经济,限制私人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4年农村普遍成立供销合作社,1956年实现农业、手工业合
作化,私人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有了大幅度增长。“一五”发放
工商贷款2 026.6万元,其中:工业贷款197.1万元,商业贷款1 023万元,粮食贷款806.5万元。
而1957年贷款占总额的38.9%,为1952年的3.5倍。

  “二五”计划时期,在支援大跃进口号下,银行信贷工作放松管理。无条件供应信贷资金,
要钱就给,盲目支援生产,扩大收购,致使贷款大幅度上升,1958年工商贷款增到 1 554.3万
元,为1957年的2倍。“二五”贷款总和1.16亿元,为“一五”计划的5.7倍。其中:贷给国营
工业1 014.1万元,集体工业含设备贷款2 240.6万元,商业2 525.1万元,供销1 358.3万元,
粮食 4 437.1万元。为纠正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经营管理混乱,按中央“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八字方针和贯彻“银行六条”规定,在信贷管理上强调集中、监督、平衡、把口子,
压缩关停企业贷款,支持农副产品采购和增加商品库存资金需要,合理使用信贷资金,出现生
产上升,贷款下降的局面。到1965年末,工商贷款2 108.8万元,比62年减少772.7万元,占73.2%。
三年贷款7 012.7万元,其中:贷给国营工业300.1万元,集体工业1 739.4万元,商业1 298.1
万元,供销857.6万元,粮食2 734.8万元,其它82.7万元。

  “文化大革命”时期,工商贷款职能作用被削弱。利息政策1971年实行平均主义低息制度,
一律改成月息4厘2。贷款资金不仅被挪用,物资积压也相当严重,死物、死钱增多,有碍工业
生产,商品流通不能正常进行。到1975年末,10年工商贷款总和3.87亿元,为前16年的1.83倍。
其中:贷给国营工业 2 240.7万元,集体工业1 214.2万元。粮食2.38亿元,商业6 145.4万元,
外贸4.2万元,供销4 718.3万元,其它541.2万元。

  粉碎“四人帮”之后,197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银行工作的几项规定”,整顿信贷,
加强管理,搞活资金。金融部门为了充分发挥信贷对各项经济活动的促进和监督作用,讲求经
济效益,实行择优扶植,企业发展保证合理资金的需要。尤其三中全会之后,工作重点转移,
在信贷资金投放上坚持统筹安排、分类排队、保证重点的原则,对县工商业进行了全面调查。
达到“三清楚”,即资金情况清楚,生产和经营管理情况清楚,企业积压物资与挪用资金情况
清楚。确定该增该保对象,发挥信贷的经济杠杆作用。择优扶持了汽车胶件厂和大修厂,使其
1979年实现了盈利20万元。产品积压无销路的玻璃制品厂,采取了停贷与收缴,促其调整。发
现70户企业挪用资金142万元,限令收回 117万元。对积压物资和有问题701万元商品,协同处
理了 349万元,松动了资金。并发放中短期设备贷款,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设备更新、改造,支
持轻纺工业发展。1980年扩大了支持范围和额度,是银行工作一项改革,是互相补充一个突破。
“五五”工商贷款总和2.99亿元,其中:贷给国营工业4 480.4万元,集体工业1 164.3万元,
粮食1.4亿元,外贸38.9万元,商业5 273.9万元,供销4 279.2万元,其它613万元。保证了糖
厂甜菜收购和棉织厂生产用款。

  1982年 6月,县政府批转银行“关于加强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和贷款管理的报告”,检查分
析了1981年贷款投放与资金使用情况。县轻纺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而资金使用效益差,工业
总产值比上年增29.17%,银行贷款相对增长60.4%。贷款增长超过产值增长幅度的一倍,每增1
元产值就增加0.59元贷款。主要是工业占用资金多,周转慢,效益差。1982年之后,认真贯彻
“以销定贷”原则,加强了信贷资金管理,重点支持工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支持商业扩大商
品流通。坚持贯彻“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紧缩银根、稳定货币”的方针,根据贷款加息
规定,亏损在未补之前加收 50%利息,改善企业靠贷款长期弥补亏损局面。“六五”计划期间
各项贷款总额3.13亿元,比“五五”增长 1 444.4万元,其中:工业贷款额1.24亿元。占银行
贷款总额39.66%。技术改造设备贷款884.6万元,占 2.83%。集体工业贷款额2 998.4万元,占
9.58%。商业贷款额7 575.1万元,占24.2%。粮食贷款额6 138.6万元,占19.61%。外贸贷款额
89.5万元,占0.29%。其它商业贷款额493.4万元,占1.58%。青年厂店贷款额635.1万元,占2.03%。
工体工商业贷款额69.9万元,占 0.22%。银行在贷款投放上,积极促进企业扭亏增盈,保证重
点,兼顾一般企业,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地发展。银行内部经济效益提高,完
成了四项指标。1984、1985两年实现利润307万元。

  “六五”期间,农村工商业贷款增长幅度较大。5年递增3 213万元,增长1.75倍。重点支
持行业改革,促进农村商业向综合服务方向发展,帮助17个乡镇办起20个集体综合商店,贷款
22万元。乡镇企业贷款 660万元,比1980年增长69.7%。其中:建材工业增加150万元贷款,国
营农业企业贷款增加22万元。

望奎县工商贷款发放情况表
单位:千元



续表
单位:千元



  三、基建贷款

  基建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建行贷款。贷款的对象和范围,主要是贷给实行独立核算,具有
还款能力的工业、交通运输、农垦、畜牧、水产、商业等部门的企业。这些企业进行基建所需
资金,根据批准的基建计划等有关文件,向建设银行申请投资贷款。除此,没有来源的行政、
事业单位,进行基建所需资金,仍由财政拨款。

  36年来,用于各种基建贷款1 922.3万元。“六五”期间,基建贷款335万元,更新改造贷
款1 087万元。其中1981年两项贷款183万元。1982年,本着省委“发挥优势,多做贡献”的要
求,以服务于国民经济,进一步调整为中心,管好用好挖革改拨贷款。搞贷款前的调查,摸清
用途,重点支持制糖、纺织、糖果、乳粉、白酒、制革等行业。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挖掘企业
潜力。挖改项目:①棉织厂,扩建染色车间,贷款56.6万元。②化工厂,扩大乳粉生产,贷款
40万元。③汽车配件厂,扩大EO—140型空压机生产力, 贷款32.8万元。④制酒厂,恢复高贤
老酒,贷款16万元。⑤油封厂,扩大生产能力,贷款21.571元,以及用于其他企业更新改造贷
款总计296万元,基建贷款 208万元。1983年两项贷款219万元,1984年更新改造贷款45万元,
1985年两项贷款471万元。同年8月 1日,对贷款利率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利用信贷资金安排固
定资产贷款,一年以下由5.04调到7.92;1至3年由5.76调到8.64;3 至5年由6.48调到9.36;5
至10年调到10.08;10年以上10.80。

  四、基建投资

  由于基本建设资金的周转具有周期长的特点,所以建国以来,用于基建投资,一直是实行
财政拨款无偿使用的办法。36年来,县累计投资3 929.6万元,其中:财政拨出1 745.6万元,
省自筹659万元,县自筹201.5万元,企业单位自筹165.5万元。技措费154万元,建行拨出1 004
万元。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国营企业和各事业、各部门都有了相当的物资基础。1971
年,建设总投资554万元,基建面积1.78万平方米,购置设备及自制266台。其中:预算内投资
489万元,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设备 243台,企业自筹65万元,基建面积4 176平方米,设
备16台。

  1972年计划投资 170万元,38个建设项目,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年末完成32个项目,
基建面积9 930平方米,使用投资166.9万元。

  年初计划下达后,有的单位不顾整体,不考虑资金物资条件,盲目扩大面积,提高工程造
价。县防疫站建300平方米化验室和办公室,计划投资3万元,结果扩大20平方米,造价提高400
多元,搞了十几个套间。消防队嘹望塔21米高,设计了三道横梁基,施工上,以物资缺口大为
由拉长战线,打消耗战。针对问题加强拨款管理,对基建所需物资、劳动力进行平衡,计划内
项目需木材568米,只供应 110米;水泥需448吨,只供应45吨;钢材需39吨,只供应15吨。供
求间的矛盾突出,发动建设单位和物资部门四处挖潜,互通有无,调剂平衡。施工力量集中先
重点后一般,解决人力不足问题,使工程项目基本按要求完工。同年 7月27日,对未完在建工
程化肥厂和山头芦水库调查:

  化肥厂1970年下半年筹建,三年投资576.94万元,不能按时投产原因:①设备不配套;②
电容量不足;③缺少资金;④缺少“三材”。

  山头芦水库1971年初施工59.31万立米,计划投资316万元,其中县自筹72万元。延误工程
进度,雨大停工多,材料运不进现场,全部竣工后,使下游1.26万公顷耕地免水害,7 000 公
顷耕地实现自流灌溉,1 666.7公顷扬水灌溉。库容面积467公顷,还可养鱼355万尾。

  “六五”期间,建行经办固定资产投资1 004万元。其中:基建拨款760万元,更新改造拨
款244万元,完成172个项目,投资取得显著效果。糖厂1978年 6月动工,两年建设一年试产,
1981年交付使用。投资1 687.7万元,占地20.38万平方米,厂房面积2.16万平方米,投产后安
排715人就业,文化宫建筑1 200平方米,拥有 990个座席。新建职工居宅6 558平方米,130户
职工迁进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