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队伍规模
第二节 队伍规模
解放前的建筑行业,基本上都属零散工人,遇到较大的工程项目,由工头临时组织承揽施
工。比较著名的技工兼把头有马忠久、李英、梁少卿、金万兆等。他们当时使用的工具仅是瓦
刀、千斤坠、水平尺;木工用的是锛、凿、斧、锯等。伪满时期,来了一名日人工头,包工包
料,给机关和日人修建红砖大瓦、水泥结构的房屋。
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将城内所有的木瓦工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望奎县木瓦工会,承揽建筑
项目。1957年开辟朗乡工区,施工队伍发展到 108人。翌年。在大跃进中出现了较大工程,建
筑战线随之拉长,固定工人增加到340人,年工程量达到1.2万平方米。
1961年以后,年工程量有所下降,经过内部整顿,建筑公司与房产管理分别核算。1962年
至1965年之间,建设局撤销,建筑公司经过减员,改名为望奎县工程队,全员共计 170人,年
工程量一直徘徊在六七千平方米之间。到1972年,工程队恢复了工程公司的名称。朗乡工区转
移到西林钢厂,职工增加到317人。设备有马车 2台,带锯2套,油毡纸厂1处,占地面积1 800
平方米。年完成工程量 6 000平方米,开辟了绥化工区。1977年开辟哈尔滨工区,年工程量达
1.1万平方米。1980年有固定工人612人。
1983年,承揽了县水利局办公楼、第五小学和三小学教学楼,客运站、政府车库和变电所
等重点工程,完成工程量1.02万平方米,工程额270万元。
1984年3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将3个建筑工程公司与社队企业局的建筑工程队合并,成
立望奎县建筑安装公司,下设4个工程处,共有职工907人。其中:工程师 3人,会计师与助理
会计师各 1人,其他技术人员38人。有企业技术职称的24人。完成农业科学研究所、烟草公司
两幢办公楼和嫩江县糖厂等建筑项目,计工程量为2.4万平方米,工程额为600万元。
1985年,4个工程处改组为6个施工队。当年完成老干部局、劳动局办公楼和绥化前进机械
厂、鸡西啤酒厂麦芽车间等项目。共计工程量为22万平方米,工程额为 560万元。拥有大型机
械设备:30吨和15吨吊车各1台,砂浆搅拌机12台,洗石机2台,卷扬机13台,龙门架10个,电
焊机18台,机床2台,解放牌汽车7辆,130型汽车1辆,北京吉普车1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