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街道建设
第二章 县城建设
第一节 街道建设
光绪三十二年(1906),初放双龙城街基。到宣统二年(1910),街基才规划出东西大街和南
北大街,东、西各有一条南北向的胡同。
民国7年(1918),望奎建县,对街基重新规划和丈放。横贯全镇街道 9条,纵向街道有4条
胡同。东西大街宽20.5米,南北大街宽17.2米,南二三四道街各宽17米,北二三四道街各宽14
米,胡同各宽14米。城域面积4.4平方公里,周围筑有城壕。
1929年春,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两侧挖有排水沟,沟上铺有木板人行道。
伪满时期,全城街道布局未变,只是街道命名为:东西大街称奎兴大街,南二道街东为保
安街,西为宣化街;南三道街东为光明街,西为维新街;南四道街东为育才街,西为崇贞街;
南五道街东为保安街,西为怀德街;北二道街东为建设街,西为嘉定街;北三道街东为升平街,
西为政治街;北四道街东为博文街,西为兴学街;北五道街东为永宁街,西为乾元街;南北大
街为望明街。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城镇街道重新规划,取直整修仍为土路面。并对主要街用革命烈士名
予以命名,东西大街为再白大街,南北大街头为秉衡大街,望奎公园为耕夫公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度整修城市街道,曾用煤灰、 煤石分段铺垫, 但效果不佳,
“风天扬尘、雨天泥泞、车辙足迹、晴日坎坷”。
1958年开始,国家每年有专款维修、养护城镇街道。同时动员城镇职工、学生、居民进行
义务劳动,修建街道。东西、南北大街全部装铺了砂石、初步改变了主要干道的交通面貌。1973
年,采取国家投资、地方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对东西、南北大街铺设渣油面。翌年 5月,城镇
机关、事企业、学校发动每人献一块砖活动,铺设了东西、南北大街水沟外侧的 1.5米人行道。
1978年,动员城镇职工干部、学生、居民整修街道。对北三道街和南二三道街及四条胡同,加
宽取直,操平铺砂1 264立方米,总计延长22公里。
“六五”期间,城镇街道建设总投资 163万元。1981年秋,国家投资75万元,将南五道街
砂石路改建成渣油路,解决了过境车辆穿越闹市区的问题。1982年翻修东西、南北大街渣油路。
1984年改修纵横背街砂石路11条,全长22.3公里,总用工量3.5万个劳动日。
1985年末,城镇街道为棋盘式布局,主要街道18条,其中:东西走向11条,南北走向 7条。
总长度为39.63公里,其中:渣油路面总长度为 7公里,砂石路面总长度为32.63公里。红线宽
度最宽为30米,最窄为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