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供电供水

第二节 供电供水



  一、供电

  县城供电始于民国16年(1927)10月19日,由“永发成”发电厂向县公署、正大街商铺门市
供电。本年有办公、营业用照明灯800盏,每盏10度灯费为1.50元(大洋)。

  1931年,“永发成”发电厂易名为“共和电灯公司”,供电能力增加,位于正大街的居民
户开始按装电灯。到1933年,居民户用电发展到 1 000户,多数为临街居民户。1934年,共和
电灯公司因燃料、机械等负债,由县公署议会决定,撤销民户灯380盏,按装路灯200盏,由商
铺出资,以市房每间捐 4角,为路灯费。由于燃料不足,以秫秸、瓜籽饼做燃料,因起车慢,
转数不够,能量低,常常保证不了日常供电仅能维持县公署、商铺用电,对居民采取“以日落
供电到零点”的供电办法,仍出现时停时送,甚至十天半月不供电。

  1945年“共和电灯公司”改为望奎县发电厂,担负着城镇生活照明供电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公用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供电量已满足
不了需求。决定扩建发电厂,增加供电能力。1957年装机总容量为 528瓩,初步解决了城镇工
业生产、公用设施和人民生活日常供电,有 2 131户居民安装了电灯。翌年大跃进,街道办工
业,商业办工厂,学校炼钢铁,再一次出现了电力紧缺。一度采取保重点,保钢铁元帅升帐,
而部分生产企业购小型柴油机、发电机解决生产与照明用电,居民电灯下常常备用煤油灯或蜡
烛台。为彻底解决城镇供电,县人民委员会自1963年之后曾三次向省呈文,要求引架国网电。
1967年12月,东北电业管理局批复架设,1969年6月1日通电。保证了日夜常供,主要街道安装
路灯225盏。城镇年总用电负荷2万千瓦,其中:生活用电376万度,工业用电1 222万度。

  二、供水

  解放前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浅水井,雨季水质混浊,逢旱,水源枯竭,“井里无水四
下掏”,吃水难、水污染,人畜多得疾病。1945年,有土井140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城建管理机构,并对所有土井进行了普查和维修,还打一
批新土井,设木盖防止污染。1955年,县建筑公司成立了打井队,按照居民区内水井的分布,
解决离井远,吃水难的问题,增添了新井。有条件的居民在自己的庭院、室内打小土井,成本
低,饮用方便,小井深20米以上透过地表层。然而这样户仅占4—5%.大多数居民仍以地表渗透
循环水做饮源,对人、畜有损害,影响健康。1966年,县卫生防疫站对镇内土井采样化验,每
升水含:氮0.002毫克、硝酸盐氮0.24毫克、耗氧最13.5毫克、钙245.5毫克、亚硝酸盐0.0001
毫克、氯化物525毫克、碘0.010毫克、镁389.4毫克、硝酸盐14.0毫克、总硬度为109.9度,细
菌总数为1.1万,大肠杆菌指数为2 000。从微量元素采检,有害者含量高,杂菌污染严重。1976
年,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活用水的水源。县组建了自来水公司,投资82万元,于 6月份施工,
在镇东南隅修建了35米高的丁字型水塔一座,容量为 150吨。翌年,给水布网主干线工程开始。

  1985年,铺设∮200毫米铸铁管主干线1 816米,∮100毫米铸铁管4 933米,支线直径50毫
米塑料管 7 404米。横贯北三道街,南二三道街,纵贯东三道街、西三道街,管网布局呈长方
田字形。深井3眼,有2眼受益,贮水池2个,容量800吨。部分居民开始饮用自来水,并逐年发
展。到1985年统计:日供水能力640吨,其中:生活用水270吨,工业用水130吨。龙头入户4 300
户,其中:机关、企事业129户,自来水普及率为 45%。国家总投资138.6万元,彻底解决了车
拉、人担吃水难的问题。

  水质检验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水标准,属优质饮用水。水温为4℃,每升水含盐度7.6度,
色度为5度,浑浊度为 1度,含铁0.18毫克,氯化物5.1毫克,锰0.09毫克,硝酸盐氮0.20毫克,
硫酸盐10.0毫克,氟0.40毫克,铅0.031微克,铜0.0092微克,氰化物<0.002,铬 0.004微克,
锌22.00微克,锡0.017微克,镉10.00微克,大肠杆菌指数<3,杂菌指数为2,总硬度为205.30
毫克,耗氧量7.60毫克。

   望奎镇区自来水发展情况表
   单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