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供暖供气
第三节 供暖供气
过去民间冬季主要靠火炕、火盆取暖。1916年始见商家由外埠购进苏式“别拉达”炉具取
暖,这种炉具有铁皮与铸铁两种,散热量较大,以麻箍、豆饼为燃料。
到1918年,铧炉厂仿制翻砂,在市场上批量生产,供冬季取暖,形似瓦罐,呈圆形,两头
细中间鼓肚,结实耐用。然而这种炉具多为富户及办公场所、学校使用,一般居民受价格及燃
料所限,不可能广为利用。
伪满时期,由“东亚汽车公司”开始经销煤炭,专供县公署、兵营、协和会等烧炉子取暖。
伪兴农合作社成立,即安装了一台水暖小锅炉,以烧大豆供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 7月成立煤木供应站。由于群众没有烧煤习惯,组织改灶
服务组,深入街道宣传,帮助改灶,开现场会推广烧煤取暖的新经验。尔后群众开始用煤取暖
逐年增加。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紧张,给群众取暖造成很大困难,上山打柴、搂树叶、刨
茬子,小孩起五更挎筐到机关等单位拣煤核儿,渡过了难关。
到1964年,城镇有 70%的居民户烧地炉、烧火墙;机关、事企业学校各单位多是火墙供取
暖,惟有第一百货商店大楼,安装了一台气暖锅炉,带35组暖气片,为县第一家用锅炉供暖。
嗣后有粉厂、油厂、浴池分别安装水暖锅炉,即生产又供暖。是年有气暖、水暖锅炉25台,分
别进行检验登记,举办司炉人员学习班,积极开展节煤活动,推广联片供热的经验。但电影院、
剧院仍用大油桶做炉子。放置场内烧煤供暖。
1970年,城镇锅炉发展到59台,其中:以生产为主供暖炉34台,以办公供暖炉25台。
1973年,县人民政府办公楼落成。安装了 2.5吨水暖锅炉两组。与县人民武装部、县政府
招待所实行连片供热。
1977年,为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提高供热效益,在城镇开展了“一热多能,余热供暖”
的改炉改灶活动,推动供气供暖事业的发展,共有各式锅炉 176台。居民取暖由砖炉、铁炉、
火墙供暖逐步改革为“土暖气”。
到1985年,县城有锅炉234台,其中:蒸气锅炉61台,水暖锅炉173台。有46台生活锅炉落
实了连片供热。有50%的居民户安装了“土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