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公用建筑 解放前,典型工程有县公署、灵山古寺和第一舞台。
1918年,在西北三道街路北建县公署三进套院平房建筑群,砖瓦结构57间,其中:
后进正房5间,厢房6间,中进大厅5间,西厢行政办公室5间,东厢司法办公室 5间。外院
东厢租赋处3间,西厢传达室、接待室3间,头门5间,东院守卫队5间。厨房5间。西院看守所5
问。监狱5间。建筑群以木栅栏围之。建筑面积为1.83万平方米,建筑投资为江帖42.35万吊。
1923年,南三道街辟建税捐局(现运输公司的发电车间),砖木结构房12间。其中:
业务室7间,厨房 5间。以青砖、小青瓦、白灰为主要原料,建筑面积210平方米。西大营
(巡防营),位于县城西南隅三道街路北(现水利车队),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草正房 3栋,
每栋7间,厢房15间。住骑兵300余人。以后一直做为兵营,故称“西大营”。
1928年,城垣辟建四门,各有门楼,分别命名。城门楼系青砖垒起,尺厚横木过梁,上阙
为垛口式, 中坎是大青砖磨面白底,阴刻黑字。东门日 “迎旭”、南门日“正阳”、西门日
“魁兴”、北门日“禄华”。同年,在镇西南三道街兴建“第一舞台”竣工,属砖木结构起拱。
建筑面积为 800平方米,楼内设有东西北三面包厢,舞台横楣为雕刻工艺图案,舞台两侧木刻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对联一副,横匾为“万民同乐”。观众厅有千人座席,整个建筑
结构具有地方传统建筑特色,部分设计仿照哈尔滨“华乐舞台”的建筑造型。
1936年在西北隅三道街建第三国民学校校舍,构成一排正房,两联东西厢房,有曲廊贯通,
以正房为依托,成丁字型有会议大厅。在西北隅三道街路南建金融合作社,面积为 120平方米,
混凝土结构,为本县建筑史上使用混凝土结构的首例。奎兴国民学校扩建校舍,拆除土坯房,
建砖瓦结构房。一栋教室、一栋办公室连教室,计38间。同年,建市政电话电报局于东南二道
街(现武装部),为砖草结构房 5间。其中:话务室3间,电报、宿舍各1间。1938年,建县立病
院门诊室,为半环形砖木结构,西北角为正门,面积为1 400平方米。
解放后,在城建规划的指导下,1958年国家投资4.8万元,在正大街路南建起936平方米电
影院一座,属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座席为1 041个。1959年5月,破土动工兴建“望奎展览馆”,
10月 1日交付使用。由正门进入中厅,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主席塑像。通过中厅的南北月亮门
是两大展览厅,建筑面积 1 000平方米,投资12万元。1960年,在正大街路北,建筑了 1 420
平方米的县第一百货商店二层营业楼。在西南隅建县第一中学校教学楼,为砖瓦结构的二层楼
房,建筑面积为3 431平方米。
70年代,是本县公用建筑发展比较快的时期,由平房向高层过渡,由砖木结构向混凝土结
构过渡,先后新建办公楼、营业楼、生产楼24栋,建筑面积为3.3万平方米。
1970年6月,在北大街路西建影剧院,使用面积为1 076平方米。同年,在正大街新建1 180
平方米的五金交电批零商店二层营业楼。
1972年,在西大街路北翻建 1 000平方米印刷厂的车间楼。翌年,在县城北门外辟建化肥
厂,全部工程1.1万平方米。分建路东、路西两处高层建筑群。生产主楼1 529平方米。建邮电
大楼面积为1 800平方米。
1978年,在城西郊兴建望奎糖厂,建筑总面积3.48万平方米,分生活区和生产区两处建筑
楼群。生产区建有三层主机楼和动力车间楼,两侧建有三层办公楼;生活区有二层楼俱乐部、
食堂、子弟小学及职工住宅,全系混凝土结构,为望奎县楼群之最。
1980年以后的5年间,公用建筑总面积为5.72万平方米,造价为1 050万元。建起53座楼房,
各具风格,造形有别。以客运站、贸易商场大楼的造型新颖、装璜美观,为其它楼房之冠。黑
龙江省甲级全优现场会在望奎县召开,参观了客运站,并颁发了“质量全优”证书。
1958年~1980年典型工程表
单位:平方米、万元
望奎城镇六五期间新建楼房统计
单位:平方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