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用建筑
第五节 民用建筑
望奎民用建筑在清光绪年间,人们栖身多以地窖子、马架子房为主。地窖子,选择在向阳
坡地,根据人口多寡,挖坑宽窄。坑深 1公尺上下,靠坑壁四面用柳条别墙,稍高于地面半公
尺左右,用泥摔上抹平。房盖为东西滚水,亦有一面滚水的,均用茅草披苫,草稍于地面连接,
成“人”字形。于向阳面开门,留窗户,进屋须拾阶猫腰低头入门。马架子房用土坯堆砌,为
南北走向,东西滚水。盖用木杆做椽、檩、秫秸和柳条子勒笆,合大泥抹薄,用茅草苫6—9寸
厚。于南山墙的东侧开门,西侧为长方形独扇窗户,外观构成“个”字形。室内设火炕于西侧,
灶与炕连接处砌有半公尺高的小矮墙,马架子占民房 65%左右。窝棚占15%左右,地窖子占10%
左右。因此,境内的一部分村屯,在群众中习惯称呼“八马架”、“三马架”和“四马架”以
及“地窖子”屯,“窝棚”屯等,迄今以“马架”命名的屯尚有8处,窝棚命名的屯有14处。
清末时期,汉人迁徙与满族杂居,在双龙城、通江埠等大集镇兴建一些磨砖对缝,前出檐、
后出梢的商号和邑绅住宅,乡村也盖起一部分较宽大的土草房。
进入民国之后,通江埠、海丰、莲花和望奎镇的商铺和地主,及士绅的砖瓦结构房发展较
快,青砖砌墙,白灰勾缝,小青瓦上盖。广兴奎商号、锦和盛药铺、大成久烧锅、光学照相馆、
三泰号粮栈等的砖瓦房是这个时期的典型平房建筑。外埠商民来望奎兴建的“永发成”火磨,
为5层青砖楼房,砖墙以糯米浆灌缝,四面玻璃窗,为望奎有楼之始,它经历3次震波无恙。住
宅房也都以朝南向阳,盖正房为主,一般以三五七九间建房。向阳开门设窗,门窗棂有各样图
案,搐万字形、套环形、方格组合形、上下开扇。室分里、外屋,外灶房、里设炕。民宅以大
地主肖士德的房为典型建筑,全系砖瓦结构,前后 3栋,玻璃门窗。院围青砖砌墙,构成二进
三出的宅院。一般民房多以土坯砌墙,草盖的光腚房。全县砖瓦结构房占23%,土草正房49%,
简易土房占28%。
建国后,民用建筑起了新变化。50年代,民用住宅多以一层拉合一层坯,问有拉和拧辫墙。
少量土坯墙。拉合墙保温性能好,草苫盖。60年代,多发展“一面青”住宅房,即前墙红砖,
其它三面拉合辫,间有土坯墙。70年代,开始兴建全砖房,苇、草苫盖渐少,多为油毡纸刷沥
青盖所取代。
8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全砖铁皮盖、砖院墙的住宅建筑已成为人们热切追求的目标。
到1985年,望奎镇内新建住宅27.8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建住宅5.56万平方米。城内建房户皆为
砖木结构,而且由“三七”发展为“五零”墙,间有空心墙。黑铁皮升级为鱼鳞白铁盖,前墙
外侧亦由各色水刷石挂面取代了混凝土压线,室内四壁由三合灰代替了沙泥、纤维板与灰条抹
棚、水磨石地,40公分距离双套玻璃窗。并建有月亮门、回廊、六幂窗,风格各异。
民用建筑有三种形式:一是以民建为主,见缝插针;二是民建公助,公私结合;三是公建
民住,分期交租。
城镇民用居住总面积为50.88万平方米,平均每人8.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