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园林布局
第七节 园林布局
望奎县城镇园林绿化属城防林和街道护路林。
园林绿化建设始于民国年间。民国17年(1928),在街道两旁每隔 3米,栽植“穿天杨树”
一棵,沿城四周的城壕,每隔6.6米栽植一棵榆树。总植树3 500株。
1929年,在城镇东北隅建立“望奎公园”,占地 2公顷。公园内栽种了花草树木,修筑了
楼台亭阁,挖筑了池塘,亭内有藻井,能容纳 8人小憩,在花径深处设有供游览小憩的靠背长
椅。
伪满时期的园林绿化比民国年间略有发展,在纵横十字大街和西北三道街栽植小叶杨树。
到解放前夕,盗伐残缺,溃不成林。公园仅存颓废花亭和百100余棵树木。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园林绿化。1949年春,组织职工干部、学生在城壕内侧普植小
叶杨7 000余株。
1956年第二次组织机关、企事业、学校在纵横大街两侧栽植了白皮柳,尔后逢年春季补植。
至1965年,上述两批树木已长成材,可称“城廓青杨环抱,市容绿柳成荫”。
“文化大革命”时期,路旁树干成了大字报栏的支柱,钉钉子,缠铁丝,树干脱皮,大量
成为枯木。护城林猪哄、羊啃、人伐,加之挖坑取土,树根外溢,已是七零八落。
1978年后制定了《城镇绿化总体规划》。并对纵横大街的路旁林补植了 6年生白皮柳,南
北二道街普栽3年生白皮柳。
望奎公园解放后改为烈士陵园。1981年开始整修园址,于南、北、西三面建筑 2米高的红
砖围墙,东面为绿漆铁栅栏。园门在东面,建有收发室。园内北半部新植了杨柳。
到1985年,实现公共绿地3.3公顷,平均每人0.6平方米。植树1.5万株,成活率为79.7%,
有12条街道栽植了路旁林,有1 030户居民植树4.1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