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干部管理

第五节 干部管理




  解放初,百业待举,干部乏人,党和政府动员一批有识之士,参加革命工作。当时干部来
源于两个渠道:其一,从基层工作的积极分子中选拔;其二,动员城乡知识分子包括部分留职
人员、毕业学生,扩充干部队伍。

  1956年后,对干部队伍的发展采取适当控制的方针。侧重于对干部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
通过扫盲班、文化补习班、文化进修等形式,培养提高干部的文化程度。在干部的选用上,曾
出现了“唯成分论”的“左”的倾向。

  十年动乱期间,干部管理失去控制,致使干部队伍不纯,党的德才兼备、任人为贤的干部
政策受到严重破坏。

  1978年后,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措施,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提拔中青
年干部和知识分子进各级领导班子,使干部管理有了新的转机。重知识、重人才,重在表现。
认真贯彻党的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成为选
拔干部的标准,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存在机构臃肿、人员过多、人浮于
事的弊端。

  1982年以后,县委组织部设青年干部组。根据积极、大胆、慎重的方针,建设后备干部队
伍,落实“三梯队”培养措施,为各级领导班子补员,推荐合格人材。采取“公开推荐、公开
名单、公开培养”的办法培养后备干部。1985年,县科级以上后备干部达到300人以上。

   1981年以来后备干部人数统计表



  后备干部管理建立:①选定制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
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组织领导才能。②培养制度。缺啥补啥,定向培养。做出长远规划,落实离
职上学,在职提高,下派锻炼,挂职下派,由老干部传帮带等培养措施。③考核制度。由主管
部门建立考核档案和管理卡片,掌握基本情况。④提拔使用制度。本着“小步加快跑”的精神,
条件成熟,工作需要,及时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1983年机构改革,有74名后备干部选进了局级以上领导班子。

   1981—1985年提拔后备干部统计表



  1984年1月,县直机构进行改革,中层机构由72个减少到65个。内设机构由208个减少到194
个,中层班子年龄平均由48.6岁降到43.5岁,下属机构平均由44.1岁降到42.4岁。

   1985年省、地管干部情况



   1985年干部年龄构成统计表



  为加强老干部管理工作,1984年 2月成立老干部局,乡(镇)及县直各系统老干部领导小组,
基层单位服务管理组。县社、卫生、教育、水利、物资、邮电等单位,设老干部活动室。

  为使老干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依,县委决定通过多方赞助,建老干部楼,面积
1 040平方米,锅炉房和汽车库142平方米,1985年12月投入使用。设活动室、游艺室、阅文室、
音乐室、休息室、阅览室、会议室、乒乓球厅等,做到管理制度化,内容多样化,活动经常化。
活动室成为老干部政治生活、文化娱乐的中心,联系群众传播知识的课堂。

  商店收款处、医院挂号处、车站售票处、粮店门市部设“老干部优先”窗口。县召开了九
次离退休人员代表会,表彰了先进单位,奖励了先进老干部。1978年以来,为老干部新建房屋
305间,5 390平方米,老干部离休后,衣、食、住、行无后顾之忧。1984年、1985年分批组织
老干部旅游、观光,去北戴河疗养。

  载止1985年统计,全县离休1 045人(教师478人),退休2 308人(教师1 758人)。

   1978—1985年干部退休退职离休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