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青少年团体

第五节 青少年团体




  一、青年联合会

  1946年 1月10日,成立望奎县青年联合会(简称青联),隶属建国联合会领导,于天存任主
席,景阳宗任副主席。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武装部、儿童部。主要工作对象是青年学生,提
高青年的革命觉悟,积极参加新民主主义各项建设,拥护全国和平团结。青联通过自己的活动,
组织青年学生支援解放战争,进行土地改革,参加社会活动,组织欢迎剿匪部队凯旋归来,搞
文艺演出,慰问以及社会调查等等。1948年末解体。

  二、共青团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望奎县委员会组建工作,于1949年 1月开始。由中共黑龙江省委派
刘显廷、马喜良来望奎县负责筹建青年团工作,召开了有关筹建组织的行政领导座谈会。是年
4月,县成立了筹委会,各区选派一名成员,刘显廷任筹委会负责人。 经过20多天的工作,于
县政府、公安局、贸易局、中学等单位首批吸收60名团员,成立 4个支部。后又在惠头敏二村
试点,建立两个支部。1949年 8月,召开新民主义青年团望奎县首届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
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望奎县委员会,刘显廷任团县委书记。建国后青年团组织逐渐壮大。1950
年6月,召开了望奎县第二届团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了杨希海为书记。团员由60名发展到386名,
到1956年第六届团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团的队伍已增加到6 694人。1957年5月25日,团中央第
三次代表大会决定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望奎县共青团
员总数已达1.O9万名。1985年十八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召开,全县已建立56个团委,249 个总支,
1 577个支部,2.03万团员。 团县委书记王兆义,当选代表,于1982年12月出席共青团第11次
全国代表大会。

  共青团县委在各个不同时期,针对青年特点,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带领全县广大青少年勤
奋学习,开拓进取,积极工作,艰苦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做出许多贡献。

  1981年 7月,团县委总结与推广糖厂和第一中学“三史”(党史、近代史、社会发展史)教
育经验,举行报告会、座谈会,讲“三史”。受教育面达 5.3万人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写出调查报告上千篇:开展诗歌、讲演、文艺汇演等活动,受教育面达13.5万人次。相继开展
学方庆来、张海迪、张华、雷锋、王青山(老山前线英雄)等活动。“六五”期间,团县委共召
开表彰大会11次,奖励先进集体750个,先进个人3 700名。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各基层团委制定“青年自学成材”规划,用于智力开发的资金达 5万元,搞各种科技咨询
3 500余次。团县委还抓了“五小四家”(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建议、小制作;改革家、
企业家、信息家、发明家)竞赛和“学科学用科学”活动,全县创“五小”成果234项,有三项
科技成果得到省级认定。

  三、少年先锋队

  土改时期,各村镇普遍建立“儿童团”组织,任务是站岗放哨、盘查奸细、传递情报、查
路条(通行证),是农会的好助手。

  1949年10月,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各小学优秀学生加入队
组织,佩戴少先队标志——红领巾。各级团组织领导少先队开展爱科学、学科学活动:比学习、
比劳动、比礼貌、比爱护公物;重点小学以班建立红领巾聚宝盆、小金库;帮助烈军属老弱贫
困户抬水扫地,帮助机关企事业擦玻璃,打扫环境卫生。团县委设红领巾光荣薄,学校设红领
巾光荣册。少先队组织不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做好事”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各
小学建立红小兵组织,少先队活动中断。1978年各校恢复少先队组织,并配备专职大队辅导员,
在“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中,少先队员涌现许多好人好事。

  截止1985年统计,全县建立 212个少先大队,2 089个少先中队,配备2 293名辅导员,队
员达到4.1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