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选举
第五节 选举
1949年 3月,望奎县村选全面铺开。在选举委员会组织下,经过公民登记、张榜公布、审
查候选人、投票选举(当时农民认字的少,投票有实际困难,采取投豆或举手方式表决)等步骤,
选举出村代表。同年11月17日完成区级选举。
1953年 5月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规定,望奎依法
进行了普选工作。县委扩大会议通过成立选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领导与推动全县 118个村
两个区级镇一个城区普选工作的开展,组织县、区、村干部335人,其中:县抽调125人,区102
人,村108人。利用7天时间进行普选队伍训练,组成工作队。然后深入群众中去进行宣传教育,
选民登记和全面选举。
基层人口调查与选举于1953年 7月18日开始,至11月22日结束,历时4个月,除城区分3期
进行。第一期进行21个村,第二期进行51个村,第三期进行48个村。每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宣传动员,成立各级选举委员会,划分选区;选民登记及资格审查;第二阶段,公布选
民,酝酿、确定、公布候选人名单,召开选民大会,组织选举;第三阶段。召开区人民代表大
会,听取并审查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选举出席县人代会代表,整顿组织,建立制度,总结工
作。
这次普选,全县除四类分子依法剥夺政治权力及精神病患者外,98.1% 的公民都有选举权
和被选举权。选民把普选视为自己当家做了主人。选举之日,盛妆打扮,笑逐颜开,认真地履
行自己的权力。
通过普选,准确地掌握了望奎县人口为251 302人。选民选出各阶层县人民代表242人,其
中:男204人、女38人,包括党员128人、团员26人。出席省人民代表5人。1954年3月19日召开
了望奎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此后至1965年2月先后又依法进行五次普选。
1956年8月望奎县进行了第二次选举工作。选举出县级代表249人,于11月26日召开县第二
届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3月全县进行第三次普选工作。选出县级代表255人,省级代表 4人,
于 5月20日召开了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1960年11月24日全县进行第四次普选。经过在双龙
镇试点之后,由12月 1日起全面铺开,分五个步骤:①组织力量,训练干部,划分选区,开展
宣传教育。②选民登记和资格审查。③代表候选人提名。④发动选民参加选举。⑤召开乡镇人
民代表大会。到12月20日选出县级代表255人,于12月29日召开了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1962
年全县进行第五次选举工作。选出县级代表255人,于1963年6月召开了县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1965年2月全县进行第六次普选工作。选出县级代表223人,于11月28日至12月 2日召开了县第
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以权代法,普选中止一届。
1980年按照国家颁布的《选举法》和《组织法》的规定,县级直接选举工作从 3月全面展
开。代表由各选区广大选民提名推荐,充分酝酿,民主协商,差额选举和无记名投票方式直接
选举产生。选出县级代表358人,其中:干部代表 119名,工人15名,农民181名,知识分子16
名,解放军3名,科技 7名,医务7名,其他方面10名。女代表占17.9%,少数民族占7%。于5月
17日召开了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1984年换届在人口普查结束的基础上进行的选举。工作分四步:第一步从1月25日至2月25
日,建立机构,制定方案,召开会议,训练骨干,划分选区,分配代表名额;第二步从 2月26
日至3月5日,宣传教育,选民登记,公布选民名单,发放选民证;第三步从3月6日至4月4日,
推荐、酝酿代表候选人,选举出席县、乡代表大会代表;第四步从4月5日起,各乡(镇)召开人
民代表大会,选举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
全县总人口47.88万人,登记选民26.71万人,占总人口的55.8%;参加投票的25.92万人,
占选民总数的97.04%。选出县级代表 368人,其中:男代表295名,占80.2%。女代表73名,占
19.8%,党员 191名,占51.9%,少数民族24名,占6.5%。各类代表比例:干部119名,占32.3%,
工人16名,占4.3%,农民136名,占37%,解放军3名,占0.8%,知识分子68名,占18.5%,其他
26名,占7.1%。于4月13日召开了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