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伪满县公署 “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民国县政不抵抗,双手拱让。1932年 5月县政府改称伪县公
署。机构设置2科4局。第一科、第二科,警务局下设总务股、行政股、司法股、督察、警察队、
消防队、卫生队、第一、二、三、四、五、六分局。实业局下设第一、二股。教育局下设第一、
二股、督学、教育会。财政局下设第一、二股。伪大同2年(1933)12月1日改组县公署组织,除
设县长1人外,另设日人参事官 1人、副参事官1人。第二科改组为总务科,第一科改组为内务
局,财政局改财务局,以及警务局、教育局,共1科4局。总务科内分庶务、文书、会计 3股;
内务局分行政、实业2股;财务局分征收、理财 2股;警务局分警务、保安、司法、特务4股;
教育局分学务、礼教两股。县公署科局编制:科局长 5人,技士1人,视学1人,股长12人,科
员28人,雇员45人,夫役12人,计104人。警务局下属 6个分局,4个乡所,4个队,有警察253
人。
伪望奎县公署组织系统表(1935年)
伪满望奎县公署县长参事官(副县长)名单
续表
日本侵略者为适应其统治需要,机构不断演变,官吏频繁更迭。
总务科:伪康德3年(1936)会计股增设经理官,由日人担任,掌理县经费收支等。伪康德4
年(1937)总务科改为庶务科。伪康德5年(1938)会计股改为经理股。伪康德6年(1939)增设企划
股。伪康德8年(1941)庶务科又改称总务科,内增设乡土建设委员会。伪康德9年(1942)总务科
将乡土建设委员会裁撤,又增设人事股。
财务科:伪康德 4年(1937)设立,由原经征处、财政局、财务局而演变。分管土地税限期
缴纳,逾期罚以滞纳金。
司法科:内设书记、缮状、承发、传状等吏员,承办民、刑事诉讼和审理案件,案件审理
后交县长裁决。伪康德 4年(1937)司法科并入望奎区法院,警务科设司法股,负责刑事案件起
诉。
行政科:伪康德4年(1937)设置,分行政、实业、烟务3股。后增土木、开拓2股。伪康德7
年(1940)行政科改为民生科,下设街村、教育、保健3股,撤减土木、开拓股。
翌年民生科又改为行政科,增设动员股。
教育局:伪康德5年(1938)改为教育股。
实业科:伪康德7年(1940)设立,下设实业、畜产、经济、建设等股。
地政科:伪康德10年(1943)设立,下设地政、登录、总务3股。
动员科:伪康德12年(1945)春,由行政科分设,设有动员、国兵民籍、勤奉3股。
蒐荷本部与增产本部:伪康德9年(1942),设置催粮谷的最高权利机构——蒐荷本部。1943
年将蒐荷本部改为增产本部,由副县长(日本人)统辖,并指定效忠日伪的科、股长担任各街村
的粮谷出荷指导官。
伪满县行政区划由伪康德3年(1936)5月实行“保甲法”。10户为1牌,10牌为1甲,数甲为
1保。保、甲、牌各设正、副长官2人,实施10户连座,层层辖制。望奎设县城、通江、海丰、
莲花、前二、金家店等6个区。原108个乡划为32保,128个甲,2 868个牌。
伪康德5年(1938)实行“街村制”。人口在两万以上设街,耕地4万亩以上设村。街有街长、
副街长、助理员、司计、吏员、事务员;村有村长、助理员、司计、事务员。望奎区划,1 街,
13个村。望奎街街长关文勃;灵山村村长靖汉章;山头村村长王连义;滕围村村长李肇基;通
江村村长邓海瑞;土冈村村长袁振德;海丰村村长李碧峰;信义村村长李振州;水营村村长肖
德源;惠头村村长沈乃凤;莲花村村长耿鸿飞;莲恭村村长张星
村村长于德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