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篇下序

第十六篇 教育

篇下序


  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学兴立,民众渴望求知,地方当局以振兴教育为“第一要政”。

  光绪三十四年(1908)望奎境内兴办初等小学堂。民国 2年(1913)增设高小班,设治翌年为
推进教育,成立劝学所。整顿私塾学馆,增办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仅占14.5%。

  民国15年(1926),改劝学所为教育局。境内设国民学校20所,并创立初级师范学校 1所。
越年,就其师范原址,建立初级中学,同年秋设女子师范讲习所,原有“改良私塾”与“私立
学校”均改官办区立小学。

  1932年日本入侵后,施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伪康德4年(1937)5月实行“新学制”,保
留县立中学和女子师范讲习所。高级小学改为国民优级学校(二年制),初级小学改为国民学校
(四年制)。城乡私塾学馆改为“国民学舍”,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占21.3%。

  伪康德 9年(1942)之后,小学增设一门“建国精神”课,向学生灌输“日满亲善”“共存
共荣”等等。中学增置了“勤劳奉公”和军事训练科目,向学生灌输日本军国主义的“武士道
精神”。

  解放后,对伪满旧教育从体制、内容到教育方法进行了系统改造。以培养师资为宗旨,以
普及小学教育为重点,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在知识界开展以肃清盲目正统观念为目的教
育运动,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建国初期在群众中开展起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公办
小学发展到176所,学生1.42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占55%,1956年开展了学前教育,建立了机
关幼儿园。1959年设立聋哑学校,为社会培养一支残而不废的建设力量。到“二五”计划的1962
年,小学已发展到252所,学生5.2万人。相继师范、教师进修、农技、技工、商业、供销、卫
生等专业学校先后创办。

  十年动乱期间,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摧残。学校停课闹革命。反“师道尊严”“臭老九”靠
边站,课业荒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得以复兴,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到1985年,全
县幼儿教育以城镇为重点在向农村发展,现有幼儿班283个,入班儿童7 194人。

  小学教育基本普及,境内有完全小学 204所,下伸小学班193个点,平均2 332人口中,即
有1所小学校。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占98.3%,巩固率99.6%,毕业率94.4%,普及率98%。

  中学教育每两万人口居住区形成一所中学布局,每乡一所初中。现有高级中学 3所,初级
中学22所。下伸37个点。

  “六五”期间,高中毕业生4 389人,升入大专院校1 004人,升入中等专业的 316人,升
学人数占毕业生的 30%。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材。教育体制改革采取了
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方法正向纵深发展。

  “分级办学”、“分级负责”,完全中学由县办,初级中、小学由乡镇办,村以下小学由
村办。部分学校试行“校长任期制”、“教师招聘制”和工资浮动制。

  望奎教育1985年被省评为全省改善办学条件的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