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学前教育

第二节 学前教育




  建国后,注重学前教育。1956年8月1日创办县政府机关幼儿园。该园设在县城中心,教室
5间,设主任1名,幼师2名,招收4—6岁的儿童。初开1个班,收儿童40名,为全日制。课程内
容:启蒙式的语言、计算、体育、音乐和美工、讲故事、猜谜语等。每节授课10—15分钟,但
最多不超过25分钟,每日授课二节,园费每月 1元,用于儿童保健方面。办学经费由地方自筹
或从机关企事业中募款。期满3年毕业发证书,保送小学。

  1958年,改为望奎县幼儿园。园址扩建,教室18间,发展到5个班。其中:三年生1个班,
一二年生各2个班,共有儿童140人。园内添置滑梯、压板、悠船、浪椅和转盘等设备。

  教学规范化,由浅入深,讲解儿童易懂易解的文化知识。开学前制定教育大纲,讲求教育
性、科学性、直观性、量力性、逻辑性等教学方法。使儿童知识循序渐进,并进行文明礼貌教
育,力求孩子健康长进,家长无后顾之忧。伴随条件的改善, 建立了儿童寄宿制,月收宿费1
元,并增设儿童食堂,寄宿儿童每周回家团聚一日。

  1962年,幼儿园发展到 8个班,其中:3个大班,2个中班,3个小班,儿童达240人。教职
工除正副主任外,有幼师17名。

  由于推广“黑山县教学方法”,小班儿童能识 300个汉字,中班能认400到500个,大班已
能拼音造句给中央广播电台写信。1963年幼儿园被评为“儿童保教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和
全国妇联嘉奖。

  “文化大革命”中幼儿园与县托儿所合并,除9个幼儿班外,又增加了4个托儿班。此间曾
一度分为两个幼儿园,不久又合并。入园幼儿到过 375人,教师53人,房舍扩展到33间。1975
年被绥化地区评为教学规范化的幼儿教育模范单位,先后在该园开过两次全地区幼儿教育现场
会。1977年,评为省教育战线先进单位。1979年被评为“省三八先进集体”。翌年,幼儿园发
展到12个班,其中:大、中、小各4班,入园儿童450人。重点贯彻“以保为主,保教并举”的
方针,取得显著成效。教师黄庆兰从事幼儿教学26年,热心幼儿教育事业,’做培育祖国花朵
的辛勤园丁,1980年评为省“特级教师”。

  自1958年以来,农村相继办起了幼儿园。办得较好的有望奎镇、莲花、先锋、后三等乡镇。
共办班25个,入园儿童620人,幼师46人。到1980年,东升、恭六两个乡又办5个班,入园儿童
252人,幼师5人。

  在县幼儿园的带动下,县城内的企事业也先后办起85个幼儿班,入园儿童达 2 000名。由
于幼师水平较低,没经培训,多数只起“看孩子”作用。

  “六五”期间,全县学前教育发展迅速,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982年全县 168个幼儿班,
授教儿童4 286名,幼师185名。至1985年全县共有幼儿园283个班,人园儿童7 814名。幼师326
名。大部分幼儿园已达到“十有”标准,即:有教室、有桌凳、有教师、有教材、有玩具、有
体育器材活动场地、有图书、有小实验园地、有床铺、有卫生保健设备。

  1985年幼儿教育事业在巩固提高中继续发展,城镇街道在办幼儿园,个体幼儿园也相继出
现。幼师多为小学退休教师,也有待业的高中毕业生。一街的雅琴幼儿班,接收30余名儿童,
每人每月收费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