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小学教育

第三节 小学教育




  一、私立小学校(国民义塾)

  望奎私立国民学校于民国2年(1913)3月开办 6所,占地面积1.07万平方米,建校舍26间。
民国6年(1917)2月,增设22所,占地面积3.16万平方米,建校舍92间。28所私立国民学校,分
布在县城6所,正蓝三佐北井 2所,信字六井2所,信字三井、信字四井、信字五井、水师营三
井、水师营五井、厢黄二佐南井、厢黄三佐南井、厢蓝三井、坤字四井、正蓝三井、厢红七井、
惠字七井、厢白二佐南井、厢白三佐南井、敏字七井、厢白二井、厢白七井、宽字六井各 1所,
学费及房租由学生分纳。

  民国12年(1923)7月,基督教在西南二道街路东创办三育女子小学1所。有学生77人,女教
师2人。迄伪康德元年(1934)10月,改称兴隆街女子初级小学校,有学生48人,教师1人。经费
由会员捐助2/3,余者由丹麦教会补助。课本与官办小学同,另增圣经课,1940年停办。

  二、民国时期的官办小学

  清末受西方教育影响,变法维新,出现官办小学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经海伦知
府准在恭字二井、正蓝六井设立官办初等小学堂2所。民国元年(1912),《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颁布,学堂改为学校。翌年在望奎县城增设高等小学 1所,初等小学2所,嗣后又设初等女学1
所。由于人们对新学尚未认识,入学人数甚微,尤其女学生仅有7名。恭二小学校招收1班,29
名,教材校方自选。设治后,设县立高等小学1所,国民学校5所。

  民国17年(1928),县立初级小学校发展到21所(女校 6所),共分38个班,有教师53人,学
生1 553人(女生433人)。高级小学校8所(女校2所),有班级10个,教师26人,学生230人(女生
48人)。

  教学采用省教育厅编撰的统一教材,有国文、算术、修身、音乐、美术、体育等课,学制
初级4年,高小2年。乡立小学115所,每所教师1名,在校生2 188名。

  三、伪满时期的小学教育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长驱直入,天灾匪患,社会动荡,乡村小学
绝大部分停办。伪大同元年(1932)7月1日因收入不敷,裁撤 8所小学,留初级小学10所,高级
小学3所。翌年,日伪政权为推行奴化教育,增设小学开办点。据伪康德元年6月《教育年鉴》
载:“望奎城乡仅余男女高小各1所,高级完全小学校1所,初级小学校14所(内女校 1所)。教
职员共40人,学生共1 980名(女生574名),全年经费2.69万元(伪币)。另有村立小学11所,男
女学生共676人,教师19人,全年经费1.03万元(伪币)”。伪康德 2年(1935)3月,重点创办村
立小学,在原有11所基础上,每2井合设1所,当年扩充到65所。县立小学添设高级小学 1所,
初级小学5所,计23所。其中:完全小学4所,6个班,学生178人,初级小学19所,计40个班,
学生2 039人。共有教师54人,全年经费1.9万元(伪币)。伪康德3年(1936)3月,又增设村立小
学16所,计81所。学生2 799人,教师81人,年经费2.59万元(伪币),由学生每人纳学费3元,
余者村按地亩摊收。教材均由伪满民生部统一编写,初级小学开设日语、国语、算术、珠算、
自然、手工、图画、体育、音乐等 9科。高级小学有修身、日语、国语(后改满语)、算术、历
史、地理、自然、作文、手工、图画、体操、音乐等12科。所学课程中,日语被列为各级学校
的主课。

  教学宗旨灌输“忠君孝亲”、“王道乐土”、“日满亲善”、“民族协和”、“大东亚共
荣圈”等反动思想,对人民实施君主专制,推行奴化教育。伪康德4年(1937)5月民生部颁布新
学制后,初级小学改称国民学校,高级小学改称国民优级。境内村公所所在地皆设优级和附属
国民学校,较大村屯设国民学校,较小村屯设国民学舍。

望奎县民国6年公立小学一览表



  据伪康德7年《民生年鉴》载:“望奎高级小学改为国民优级学校,共 5所,在校生816人
(女120人)。国民小学22所,在校生7 725人(女788人),教师174人,全年经费19.34万元(伪币)”。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伪在经济上加紧掠夺, 在政治上残酷压迫,在教育上,今日
“勤劳奉公”,明日“国防献金”,名目繁多,学生不能正常学习。在小学中增设一门“建国
精神”课,以代替“修身”,极力宣扬殖民主义思想。学生必须虔诚地崇拜日本天皇和伪满皇
帝,每日早会背诵“国民训”,向“皇宫、帝宫遥拜”(对日本天皇、伪满皇帝行最敬礼)。每
周一早会唱伪满国歌,奉读《回銮训民诏书》。日本侵略者在学校里进行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
向学生灌输“武士道精神”、“绝对服从”,搞军事训练。

  四、新中国的小学教育

  解放初小学教育从殖民主义奴化制中解脱出来,进入新民主主义的教育阶段。重点组建县
城第一、第二和莲花、海丰、通江等大集镇的完全小学校,翻身后的农民,纷纷送子女入学读
书。

  建国后,经过整顿和发展,全县城乡小学达176所,289个班(完全小学 9所,24个班)。儿
童入学数猛增到1.42万人,教师302名。学制为初小 4年,高小2年,建立了校长责任制,学科
有语文、算术、自然、音乐、体育及美术等。1949年初小毕业生2 573人,高小毕业生258人。
1953年,县教育事业根据国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时期的任务,逐步满足人民群
众的文化要求。小学新增加13所,班级 595个,学生入学达3.05万人,比1949年增1.15倍,教
师657人,增1倍。翌年,党中央提出了“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和“新型正规化”、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小学教育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1957年城乡小学已发展到191所,714 个班级,学生3.14万人,教师增到861人。教师素质
较前提高了,有解放后的中学毕业生、师范毕业生任教,多数学校建立了党支部,对教育加强
了领导。

  嗣后在“大跃进”年代,小学发展出现了只顾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每个生产大队都办
起了完全小学,由191所增至309所,招生2.12万人,比上年多招收1.18万人。片面执行“教育
为政治服务”、“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小学普遍增添了过量的劳动课,使学生学习质
量一度下降。

  1962年,经过调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强调教学质量,提倡稳步前进,控制了
小学盲目发展,部分公办改为民办。全县小学252所(内民办的42所),在校生5.2万人,为建国
初期的3.6倍,累计毕业生为7.6万人。全县平均每3.48人中即有 1人受过小学教育。1965年全
日制小学已发展至289所,学生 5万人(一年新生1.39万人),加上耕读小学517所,在校生1.68
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近90%,全县有1 764名高小毕业生升入初中。至1966年,小学发展至321
所,在校生7.05万人,学制改为5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冲击下,学生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
建立“战斗队”或“战斗团”。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停课闹革命”,进行“大串联”。
从学校闹到社会,大反“师道尊严”,酿成教师无法教,学生无心学的局面。十年动乱,累计
小学毕业生10.03万人,多为徒有虚名。

   望奎县小学教育发展情况表



  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提出学校工作“以教育为主”的方针。贯彻“办好重
点、带动一般”的原则, 加强党、团和少先队的组织。狠抓师资培训, 强调教学质量,施行
《小学生守则》,严密学校组织纪律,教学步入正轨。到1980年,全县小学达至387所,2 069
班,在校生达7.16万人,教师2 703人,当年毕业生1.08万人。

  “六五”期间,在初等教育上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重点抓普及小学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和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全面规划、分类指导,依据各乡镇实际情况,分期分批达到普及教育的
标准;二是狠抓关键,坚持“四早”(早规划、早深入、早请示、早检查)、把“三关” (入学
关、流动关、质量关),以及“两班”,即办 “学前班”、“快速班”,前后并抓,以提高普
及率。1983年春,在海丰镇召开了普及教育现场会后。全县农村小学普遍建立了文化户口。推
广了海丰中心校包定奖制度(班主任包三率,科任包村民组入学率和巩固率,村校长包全村)。
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富饶乡成为全省的典型,村小学皆实现房舍砖瓦化,桌凳齐全化、校园
砖墙化、四周林荫化。全县农村建17至25间新校舍的34处,维修45处小学,添置桌凳 7 090套。
勤工俭学学校办场店,总收益54万元,校田面积增到 584.3公顷。通过德育、智育、体育方面
培养教育,小学的校风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初农村小学评选出乡级“三好学生” 516名,县级
“三好学生” 159名。“六五”期间后两年,由于对全县小学实行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的改革,调动了各级办学的积极性,改变了经费筹措办法,使农村有了比较稳定可靠的来源。

  1985年经省教育检查团验收合格。初等教育入学率 98.3%,巩固率99.6%,毕业率99.4%,
普及率98%。年末,全县共有完全小学校204所。依靠社队改善办学条件,健全了下伸点 203处,
2 260个班级,学生7.31万人,教师3 45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