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中学教育

第四节 中学教育




  一、解放前的中学教育

  民国15年(1926)县设1所初级师范。民国17年(1928)7月改建为初级中学,地址南四道街路
南(今三中)。初设2个班,学生74人,校长、教师共8人。教材有国文、数学、史地、理化、音
体、美术等。学制为3年,经费由县政府拨给,至1931年两期毕业生共85人。

  日本入侵后的1932年秋,初级中学两个班有学生75人,教职员8人中1名日本人任副校长。
为适应其殖民政策推行奴化教育,一律改用伪民生部所编教材。课程设有日语、满语、数学、
理化、日满史地及体育、音乐 、图画等,学制沿用3年制。 1933年增加了1个班.到伪康德3年
(1936)该校发展为4个班,学生增加到153人,教师10人。伪康德 5年(1938),一中学改二年制
的农业学校,拨给土地13.4公顷,有学生120名,教职员8人。上午种地,下午上课,种地、中
耕皆以学生代替牲畜拉犁。随着伪满学制的变动,1940年县立农业学校改为 4年制的农业国民
高等学校。设4个班,教职工20余人,在校学生200人,学校增设中尉教官1人,教务1人。直到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国民高等学校毕业生190余人。

  国民高等学校课程,开设有满语(国文)、日语、国民道德[伪康德 8年(1941)]改为“建国
精神”、数学、物理、化学、作文、植物、动物、畜产、园艺、作物、体育、音乐、图画等。
每周上 3次军训课,备步枪50支,讲解机械原理和用法。有徒手、持枪、战斗教练、防空演习
等,并有野营战斗演习。在学校里设日人副校长、教务,对学生进行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向
学生灌输日军的“武士道精神”,“绝对服从”,讲“效忠日本天皇陛下”,贯彻“日满共存
共荣”思想。日语被列为重要学科,上课时日本人用日语讲解和提问。并规定日语鉴定制度,
毕业考试可以取一二三等日语翻译。“国民道德”课是奴化教育学科,宣扬所谓“友邦之使义
援助”、“满洲之建国”、“天壤无穷之国体”、“日满一德一心”、“五族协和”、“日满
亲善”等等。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规定每月 8日为“大诏奉戴日”,师生列队去日本神社
祈祷所谓“大东亚圣战完遂”。望奎国民高等学校每年还组织参加一个多月的“勤劳奉仕”,
以农田劳动为主。因之国民高等学校经费除省教育厅直接拨发之外,并假农业试验为名,土地
产品收获由学校自行处理,补其不足。

  二、解放后的中学教育

  1946年 1月,民主政府在国民高等学校原址创办了望奎初级中学。并接纳了国民高等学校
未结业仍愿就读的学生,共收学生218人,分 6个班。1947年在校生179人,共有教师18人,校
长 1人,学校迁到西北三道街原伪满第三国民学校旧址。课程有语文、历史、英语、数学、物
理、化学、动植物及音乐、体育、美术等。建国初语文讲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等著作及老
解放区的文章,历史讲革命斗争史,数理化沿用 1日课本。教育任务是:贯彻新民主主义的教
育方针,“改革教学制度,提高新文化知识”。从旧教育体制内容到教育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造,
消除师生的盲目正统观念。1947、1948两年毕业生 144人,除参军、升学外,全部充实到各级
政府机关工作。

  1949年,望奎中学发展到6个初中班,在校生218人,教师15名,当年毕业生27人。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中学发展到17个班,学生 872人,教师32人。当年毕业生76
人,在校生比1949年增加3倍。

  1956年望奎中学改名为第一中学。内设高中班 2个,有高中学生113人,教师6人,成为完
全中学。又建立莲花初级中学1所,两校有初级中学29个班,在校生1 612人,教师65名。1949
年至1956年累计初中毕业生1 344人,部分报考上级学校,绝大部分参军参干。1957年 8月5日
在第一中学原址设立县第二初级中学,第一中学迁西南五道街新建大楼。同年在海丰、通江两
镇高小设立“戴帽中学”初中班。至此,全县共有初、高中33个班,在校生1 813人 (高中158
人),教师70名(高中8人)。

  1958年“大跃进”,各人民公社先后办起了初级中学。当年招收学生 1 104,比上年增长
1.33倍。1959年招1 367人,1960年招1 996人。中学教育发展过快,战线长,国民经济比例失
调,使师资、设备和经费出现大缺口。至1962年全县中学发展至17所,97个班,学生 4 701名
(高中476人),教师216人。1957至1962年累计招生8 865人,毕业生3 306人(高中406人)。

  在“大跃进”中,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全
县中学大搞试验田,大办工厂,过多从事生产劳动,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1959年,贯彻三
结合方针,规定了劳动时间,提出恢复教育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纠正了学校中存在的
问题,教学质量有所回升。1961年 5月结合“整风整社”、反“五风”,检查纠正了教育战线
上的浮夸风、共产风、强迫命令风和瞎指挥风等,扭转了不以教学为主的倾向。1963年进行调
整,中学裁减1所保留16所,97个班并为83个班,招生减少1/3。

  经过整顿,在校生下降 24%,并将1960年试行“十年一贯制”的望奎一中学恢复“三三制”
中学:这一年高中毕业生165人,只招新生94人。

  1965年推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试办一批半农半读中学。全县成立农业中
学34所,在校生 2 465人,坚持了勤俭办学、勤工俭学,给国家、集体和学生家长减轻了负担。
全日制中学学生数相继增长,全县中学达19所,148个班,在校生5 928人,教师312人。有261
名初中毕业生升入高级中学,有57名高中毕业生考入大学,并为农业生产输送一批有文化的新
型劳动者。1966年经过调整与整顿,将质量较差的乡镇中学裁减,学制一律改为 4年一贯制。
课程设有语文、政治、数学、三角、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常识、农业生产知识和
体育等。全县有中学16所,计83个班,在校生为2 921人。教师286名。全日制中学坚持“毕业
一班、招收一班”的原则,规模基本控制在1963年的水平上。

  “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一中学首先建立红卫兵组织成立战斗团。搞 “革命大串联”、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继而开展“夺权斗争”,大反“师道尊严”。学校皆“停课闹革命”,
一场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反动学术权威”的狂潮,由学校到社会铺天盖地涌来。党的
知识分子政策遭到践踏,书记、校长被打成走资派,戴高帽游街,教师被诬为“臭老九”,地
位一落千丈。校舍和教学设备被严重毁坏,中学成为重灾区。

  1969年,县城设立第三初级中学。学校虽然复课,但各学校,班级制改为排连制,解放军
进校支左搞军训。工宣队进驻学校,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知识分子靠边站。两年间先后进驻中
小学贫宣队 1 287人,工宣队27人。1970年中学增加到21所,学生增长2.19倍,县城增设第四
初级中学。

  1972年提出“读初中不出队、读高中不出社”的口号,部分大队也设立了戴帽初中班。全
县有中学20所,194个班级,在校生增到9 874人,教师580人,学校越办越多、越办越大。

  1975年盲目实行“三普及”(普及小学、初中、高中)。全县生产大队小学皆戴上初中班的
帽子,戴帽班的教师由小学教师担任。县乡初级中学一律改为完全中学,四年一贯制。一年间
全县中学剧增至206所,设668个班级,在校生达 3.7万人(高中生9 855人),教师1 569人。由
于师资水平低下,教学质量一落千丈,出现了大批有文凭无文化的初高中毕业生。

  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调整了中学组织机构,清理了小学中戴帽的中
学班,建立了农村片的高中点。县城第一中学列为重点校。改第三中学为完全中学。二、四中
学为初级中学。于莲花、海丰、卫星3个镇中学设置高中班。1978年改9年制为10年制,中学为
5年(初中3年、高中2年)。1980年经过整顿,恢复到21所,487个班,在校生2.58万人,教师1 083
人。各中学普遍使用全日制(10年制)全国统编的教材(试用本)。初中课:政治、语文、代数、
平面几何、物理、化学、动植物、生理、外语、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高中课:语
文、政治、历史、地理、外语、代数、立体几何、物理、化学、体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等教育以调整为中心。正确地处理了重点与一般,普及与提高,
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1981年农村初级中学合并 3所,小学附设初中班保留36处。在
校生比1980年减少1 670人,其中升高中1.126人。高中增设4所,在校生增加961人。1982年城
镇第一中学改为重点高中,确立4所完全中学,高中调整为34个班,初中409个班。1983年县筹
集资金13万元,建立县城第五中学。并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城乡上下广泛动员社会力
量,发动群众集资办学。全县初级中学发展到32所,在校生2.2万人,高级中学4所,在校生2 187
人。

  为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按照中央“决定”中的“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的规定,
对全县中小学实行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改革。初步改变了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
状况,调动了各乡办学的积极性。各中学从贯彻教育方针人手,针对办学思想不端正问题,采
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初步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上扭转了重视重点班,忽视非重点班;重视毕
业班,忽视非毕业班;重视高考学科,忽视其它学科的倾向。把中学教育工作重心,从“只为
上级输送新生”,转移到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材上来。

  1985年末全县初级中学32所,442班,比上年增加32班,在校生2.33万人,比上年增长7.64%。
高级中学3所,36班,比上年减少6班,在校生2 463人,比上年下降3.7%。农职中学3所,10班,
在校生1 278人,比上年增长83.36%。“六五”期间,高中毕业生4 774人,初中毕业生1.98万
人。其中升入高中4 719人。

   望奎县中等教育发展情况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