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专业教育

第五节 专业教育




  一、师范学校

  民国15年(1926),受新学运动的影响,城乡国民学校增多。为培养师资,7 月间,建立初
级师范1所。初建时收学生61人,设1个班,教职员6人,学制1年。毕业生由省教育厅统分,1928
年7月停办,取得毕业文凭102人。是年秋建立女子师范讲习所,招收学生23人,学制为一年。
到日寇侵入望奎前,培养出女教师96人。日伪时期女子师范讲习所仍做为县立师资培训场所,
设1个班,每期收学员20到50人,1940年停办。

  建国后,为培养师资,建立了望奎师范学校。1956年于绥化、青冈、望奎3县招生。共分6
个班,初师2班,学制为2年;简师4班,学制 1年,在校生300人,教师15人。校址在东北三道
街路北,经地区调整至1957年8月5日停办。先期毕业分配上岗,余者初师合并到呼兰县。

  1958年8月15日,经省教育厅批准重建望奎师范学校。校址设在第二中学,招收新生100人,
分2班,教师5人。翌年招生243人,共设7个班,教师增到16人。1960年扩大到14班,在校生686
人。其中:三年制初师6个班,幼师2个班,一年制简师3个班。中学师资培训3个班,教职员56
人,校址迁东南四道街路南。

  1962年,学生减少至431人,分9个班,年底再次停办。先后共办4期,招生994人,毕业791
人,余者分插各中学就读。

  二、技工学校

  1978年 9月,根据国务院改进教育体制,培养新型工人的要求,由县劳动部门主办,建立
了技工学校。地址在县城西大街路北,由绥化地区统一招生。开电子、建工专业各两个班,学
制为2年。共招收学生160人,教职员16名,校舍14间。

  1979年校址迁东郊乡所在地,校舍22间,设8个班,在校生320人,教职员42人。

  1980年以后每期毕业4个班,招收4个班,在校生保持相对稳定。教职员增至58人,1981年
撤电子专业,改为机修班。1984年增加到9个班,学生360人,其中:机修专业 4个班,建筑工
程专业5个班。为贯彻教育改革精神,节约教育经费,实行了包干教学与岗位责任制。

  技工校经费由省劳动部门拨给,1981年以后,每年为12万元。望奎技工校建校至1985年末,
6期毕业生计960人。

  三、农业中专学校

  1966年初,县办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内设畜牧、兽医与农学2班,收学员105人。办学方针:
两条腿走路,社来社去,为农业培养技术人材。“文化大革命”中,学生外出串联,学校停课。
1967年末解体,部分学生就业,余者回乡生产。

  四、农民学校与农业学校

  伪康德3年(1936)春,在县城西五道街建立农民学校1所。占正、厢房12间,招收国民优级
毕业生25人,设1个班,有专职教师 3人,兼职教师2人。讲授课程名为农业知识,实则是统治
农村的要纲。例如:“街村制度的意义”、“建国精神”及日语等,学制 2年,毕业后充任各
街、村公所的雇员。1938年农民学校改为“街村吏员训练所”,招收学生69人,所长 1人,事
务2人,聘请兼职教师7人。6个月后,分配到街、村任职。

  伪康德5年(1938)春,望奎初级中学改为农业学校。学制2年,有学生120人,教师8人,由
日本人任副校长,总揽校务。学生课业以农作物栽培为主,半工半读,有学田 13.34公顷,土
地收益用于办学经费。

  五、农机校

  1958年“大跃进”,在灵山建立了望奎县农业机械学校。主要学科为拖拉机驾驶与维修,
招收对象为有文化的青年农民。6 个月为一期,每期60人,经费由省农机局专拨,教师16人。
1962年农机校搬迁示范农场东侧,从开办至“文化大革命”停办,共培训学员600余人。

  1970年恢复农机校,校址迁到环城乡正蓝五村,占房10间,面积 1 500平方米。教职工16
人,先以冬训办短班,后由冬训改长期训,为社队培训驾驶员、农具手、修理工、保核员和管
理干部。“六五”期间共举办长短培训班18期,培训农机人员1 106人。

  六、职业高中

  采取多种教育渠道培养建设人材,1980年县成立职业高中。设财会、抽纱、幼师、农技、
俄语、缝纫、机修等7科10班,招收学生387人,有教师24名,学制2年。

  俄语教师聘黑龙江大学外语讲师轮番来望授课。培训俄语师资,俄文班及幼师班毕业后任
教师,其它科学生毕业后按所学对口择优分配工作。

  1985年保留缝纫、电机修理各2个班,共有学生102人。文化课选用高中教材乙种本,有语
文、数学、政治、化学、物理等,教职员32人,年经费为4万元。建校以来输送出毕业生6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