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特种教育
第六节 特种教育
聋哑学校建校于1959年。初由县民政部门主办,由省聋哑师资训练班代培教师2名,招收6
名新生。课程设语文和数学,每日上午 3节课,下午学工艺,使其残而不废,成为社会主义建
设的有用人材。教学方法以口语为主,以手势指法为辅,多用教具,提倡直观教学。
1960年,由民政与教育部门合办。教师深入农村普查适龄聋哑儿童,动员家长送子女入学,
招收新生18人,分为 2班。根据中国聋哑人福利协会汇编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授课,每周30
节。练习口形功能,方法是:以手代口,以眼代耳,使学生了解语言的意义。
1962年第一批毕业生11名,留到校办工厂。1963年在校生50人,教师8人。学校聘请1名缝
纫技师,购置 2台缝纫机,以师带徒开办了被服车间,发挥了女哑人从事社会建设的本领。工
厂增加了描画工艺,为社会团体和群众加工。
1966年,聋哑在校生42人,教师7人,开3个班。
1970年学生增到63人,并购置电锤1台,增设烘炉车间,开办小型铁工厂。
1973年改善办学条件,教室、办公室、厂房扩建为70间,校园面积 2万平方米。开辟体育
场,添置器材,增强了学生体质。到1976年,在校生68人,分为 6个班,累计毕业生66人。其
中:留校20人,安置校外就业46人。
1980年从在校生65人中选有听力并达到小学五年文化程度安排就业20名学生。“六五”期
间聋哑校除木工、烘炉、缝纫三个车间外,又办起一座杂货商店和聋哑人诊所,探求和摸索教
治结合的经验。1985年在校生82人,6班,12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