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成人教育

第七节 成人教育




  一、通俗教育讲演所

  民国6年(1917)5月,由设治局设通俗教育讲演所。地址在东大街路北,占市房 5间,设所
长1人,事务员1人,讲演员2人。每日讲演4小时,内容为“改良风俗”,“兄友弟恭”,“父
慈子孝”,“邻里和睦”等等。所谓挽正人心,维持风俗,辅助社会教育之进步。并设图书馆、
阅报室,人民随意入览,以广见闻。

  民国8年(1919),改为通俗教育社,年经费大洋60元,由劝学所拨给。

  1932年 6月,日本侵入望奎后,通俗教育社改称民众教育馆。馆址迁往西南二道街路北,
占草正房5间,编制5人。

  二、城乡扫盲业余学校

  解放后党在农村宣传新文化,号召各村办冬学,各区办扫盲识字班。利用冬学组织群众学
习,增长了文化知识,扫除了部分文盲。1949年冬至1951年春,农村全面开办了冬学。1951年
冬,县区分别召开了扫盲会议,培训师资,坚持以“巩固冬学为主,提高乡村干部为主,学习
政治为主”的方针,城乡普遍掀起扫盲高潮。

  1952年,县、区、村成立扫盲委员会。配扫盲专职干部,中心校配扫盲副校长,转农村冬
学为常年民校,深入开展全民性扫除文盲工作。城镇职工按系统成立了扫盲班,学习祁建华速
成识字法。“以民教民”、“以高教低”,分段突出,分段过关。经过 2个月学习,突击识字
后,丢掉拐棍(注音符号),巩固成效。年末,城乡扫盲班改成了业余学校,担负着扫盲和巩固
提高任务。文盲学员巩固 2 000字后,升入初小班,逐步提高工人、农民文化程度。全县业余
学校达664处,扫盲班学员 1.2万人,初小、高小班学员3 969人。“一五”计划时期,扫除文
盲1.81万人。“二五”计划时期扫除2.1万文盲。“六五”计划时期扫盲1.08万人。

  三、职工干部文化学校

  1949年城镇开办2所,接收业余学员180人,分小学、初中2个班,其中:小学120人,初中
60人。到1952年,学员增加到576人,发展为12班,其中:小学416人,初中160人,教职工由2
人增为14人。校址占用了基督教堂原址,课有语文、数学 2科。学员毕业后依次升学,教师跟
班走,比赛教学成绩及检验教学效果。1957年,职工干部参加文化学习人数发展到 1 094人,
有教师32人。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文化校学员已达2 365人,累计毕业生4 327人。

  “文化大革命”中,业余教育机构撤销,干部文化学习中止。

  1977年,恢复文化校机构。拨给教室5间,开语文、数学 9个班,收学员374人。教室不足,
借二小学和化肥厂教室分片上课。1981年增设英语班,培养机关干部49人。

  经过调整,1985年开一个高中班,收学员64人。学科有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等
5科,学制2年,采取国家成人教育统一规定教材。

  四、农民业余文化学校

  农民业余文化学校,是在1952年扫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民以识字为主,突击 2 000
字后转入初小班学习。利川暑期,县举办全县民众教师培训班,学期1个月,培训骨干教师230
人。

  1954年,农民文化学习改为长年进行,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教师到地来教。

  至1956年统计,农村有业余学校130所,学员1.6万人。1958年,“大跃进”中县成立了工
农教育委员会。由副县长韩毅任主任,各公社设立扫盲中心学校,各大队设分校。共计 523所,
学员在校学习最多人数达2.09万人。经过再度扫盲,坚持黑天学,白天练,学习不间断。提出:
“书上地,学在山,农忙黑板到田间”的口号。并建立了学习互助组、包教组,改良教具,看
图识字,收到实效。1963年,农民文化校经过调整,保留140所。在校学员4 281人。“文化大
革命”中,农民教育停办。直到1980年农民业余教育始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各乡镇文化技术学
校定期开办农技短训班集中学习。“六五”期间.学习家畜饲养1 673人。小学结业4 948人。

  五、“七·二一”大学

  依据毛泽东1968年 7月21日《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批示精神,县
于1975年7月创办“七·二一”大学。校址设于总工会院内,教师6人,学员由各工厂推荐40人。
学习机械制图,时间为4个月,有37人成绩合格毕业。1977年,招收学员30人,学制为8个月。
1979年,招收电子大学班30人,学制定为 3年。由于学员皆为在职干部和职工,受工资升级影
响,坚持学习的至1980年仅剩12人。此后,又招单科生 3个班。包括普通物理、高等数学和无
机化学,在校学员56人,校址迁北门外原化肥厂附近。至1981年停办,先后培养出一批初级技
术人材。

  六、“五·七”大学

  1970年 4月,由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主办,成立了“五·七”大学。校址设在先锋公社坤
四大队牛窝棚屯,教职员20人,学员 305人。开办农业、畜牧、电业、农机、医务、师资和外
语等7个班,学制1年。当年由学员自己动手建起草泥结构校舍21间,校内设政工、生产、教研、
后勤4个组。并在卫星水库开垦荒地3.3公顷,为学校试验田,有拖拉机、马匹、胶轮车以及各
种农机具。翌年校舍扩建到85间。1980年附设职工高中班,并开电子与成本会计 2科,开创至
1980年10年间,共毕业1 534人。

  七、县农民技术学校

  原“五·七”大学,改农村建设学校。1982年改为农民技术学校。校址迁望海公路 1.5公
里东侧,由省拨款建筑校舍 2栋,面积1 200平方米,宿舍可容纳190人住校。教学设备齐全,
有农业试验田1公顷,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和轮式拖拉机各1台。

  农民技术学校开班至1985年,先后培训农业技术人员 245人;培训村支部书记、村长、民
兵连长、共青团支部书记250人;培训农民教师200人。除此,随时举办各类技术短训班,培训
6.51万人。

  八、广播电视大学分校

  1979年 2月设立广播电视大学望奎工作站。站址在北门外路西,教室27间,连同庭院占地
为1 100平方米。工作站有辅导教师3人,招收学生36人,分文、理2科。1982年在校生204人,
教师增加到11人。至1985年,在校生达327人,其中有业余学员137人。教职员增至22人,收学
杂费8.78万元。同年10月末,望奎工作站升格为望奎分校,增设行政干部专修班。

省广播电视大学望奎分校历年情况表



  分校设校长 1人,下设办公室、教务处。学制为全脱产与半脱产及业余三种形式。全脱产
学制为2年,半脱产学制为3年,业余学习以考试合格为准则。学员来源:一、经统考合格后入
学;二、经考试,由教务处同意后注册,为自学视听生。学制无定,至期试合格者转为正式学
员,不及格者继续视听,至合格为止。

  教学采取中央、省、县三级授课办法。其授课时数与辅导时数为2:1。

  九、职工教育

  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县成立工农教育办公室,负
责全县成人教育指导工作。其任务:贯彻成人教育方针,统一规划、检查指导、综合研究、编
选教材、培训师资,办好各级成人教育。

  “六五”期间,财贸办、工交办、文教办、农林办、建委、科委等系统,均开展了职工教
育工作。按系统成立了职工、文化技术学校。

  各系统共有 9 672人参加了初中双补,以及职工高中、中专函授等文化学校。其中:业余
学习2 009人,脱产学习7 663人,完成了8 980人双补任务。

  共有1.08万人参加了各类中、初级技术、法律知识等学习。其中:脱产学习 7 542人。业
余学习3 256人。5年来,全县职工参加文化、技术和业务培训的共计2.O5万人。

“六五”期间职工、干部文化技术学习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