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师资来源
第二章 教师
第一节 师资来源
民国教育会是县教师组织,也是改造塾师的团体。教育会章程规定:“凡人会者,须热受
教育事业,接受教育讲习,钻研教学业务,为培养新一代服务……”。望奎办新学,对校长、
教师的学历与资力比较注重,中小学校长必是师范以上学历,经县检定合格录用,教师则由校
长择优聘请,连聘方得连任。
设治时,全县有官办教师23人,私立学校教师23人,塾师87人,计138人。
县立官办小学教师,多为受过中等教育的毕业生。私立小学教师多为读过《五经》、《四
书》的旧式门生,少数人过新学堂。而私塾学馆塾师一塾一师,以经书授学。废除科举后,形
成新旧学结合的教师队伍。
民国17(1928),全县有县立中学教师8人,师范教师6人,小学教师79人。乡立小学教师115
人,塾师73人,教师队伍扩大到 281人。县立中、小学教员一般水平较高,教书认真,多数是
受过官办中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其中:有3人为大学程度,余为中学或专科。含有102人为望奎
师范毕业生或讲习所毕业的,教师队伍的新成分有所增加。
伪满时期1936年,全县共有县立中、小学校教师67人。私立基督教会小学教师 1人。村立
小学教师81人,塾师27人。国民学校教师一般由师道特修科、初级师范或中学毕业生充任。国
民优级教师一般由师道本科、师范或国民高等毕业生任教。国民高等教师由师范大学及同等学
历者充当,无学历者须经考试合格后方允从事教育工作。
1940年,伪满民政部教育司规定中、小学教师职称分为教谕(一、二、三级)、教辅和教导
三种级别,教谕、教辅的任免由省发令,可在全省各县调转,只有教导由县公暑任免。对旧中
国中学毕业从事教育的教师,经鉴定考试合格后,任命教辅或教谕,不合格者为教导。1941年
全县共有教谕、教辅、教导174人。
解放初期,短时期沿袭民国旧制,对伪满教师留校续用。1946年,民主政府建立,全县教
师队伍经过整顿与培训,肃清其奴化教育的残余思想,使其服务于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对伪
满留用教师,施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并吸收了伪满国民高等学校学生充实教育队伍。
到1949年建国时统计,全县教职员工351人,其中:初小教师266人,高小教师36人,初级中学
教师15人。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通过办师范与国家分配,教师队伍逐年扩大,教师质量逐年提高。
“一五”计划末期,全县中小学教师由1952年643人,增到946人。反右之后有些教师被错划为
右派,师资水平略有下降。“二五”期间,教育“大跃进”民办中小学随之膨胀。社社设中学、
队队设小学,以及初中班,一时学校大增,教师奇缺,不重视遴选师资,师资水平每况愈下。
1958年全县教师队伍扩展为1 212人,至1962年猛增到2 141人(含县师范毕业生充实教学人数),
为1957年的2.26倍。其中具有小学毕业程度的教师占45%以上。
十年动乱时期,大反“师道尊严”,教师难以安心教育工作,小学教育无计划发展,社队
各自推荐和任用大批民办代课教师。为改变教师队伍成分,在工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期间,
选拔许多不合乎条件的教师进入学校,师资质量再次急剧下降。1978年以后经数次考核,录用
合格教师,精简不称职民师,经过整顿培训,师资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1980年,全县共有教师 4 606人。其中:小学教师2 703人,中学教师1 903人,大学与专
科毕业从事教学者日渐增多。
5年中,随着全县初等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兴办, 全县教师队伍有了较大发展。各级
各类公办、民办教师已由1981年的4 372人发展到1985年的4 94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