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师资培训 教师毕业于专门学校的少,普遍文化水平低下,甚至有初中毕业生教初中,高小毕业生教
高小的。为了提高教师素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58年设立中师函授班,配编 7人。主要辅导乡镇小学教师,发讲义自学,定期辅导。分
片讲课,期末考试,合格者发结业证书,不合格者继续学习。
1961年8月,中师函授班改为教师进修学院,编制10人。培训中学语文、数学教师,学制1
年,经考试及格者,发给单科证书。
1962年 8月,教师进修学院改为教师进修学校。定期组织全县小学教师轮训。提高文化和
业务水平,学习语文、数学及教育学。1969年 8月,又将教师进修校改为在职教师训练班,编
制减少为7人。
1971年 3月,改师训班为中师函授部。目的在于提高小学师资业务水平,编印教材,教师
自学。集中辅导,毕业后取得中师资格。
1975年8月,中函部改为教师进修校。办政治、音乐、语文、数学等短训班,学习期间有1
个月,有1个季度,也有几周的。教职员定编34人。
1979年10月,进修校设中级函授、师范、小学函授等 3个业务系统。中级函授和小学函授
学科有语文、数学、政治等3门课程。中级函授为 5年制,小学函授为3年制,均采取就地辅导
方式。师范班有历史班、普通师范班,学制为 2年,为脱产全日制,收学员917人。1981年9月
设中函、师范、进修3个系统。中函班采取下乡辅导方式,学制为5年。师范班为全日制,学制
2年。进修班为离职进修,学制 3年,共有学员1 000人。1983年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县现有师资质量远不能适应需要。提高各类学校师资水平,建设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的、
稳定的教师队伍,已成当务之急。为实现普及 9年制义务教育,重点加强了教师进修。1985年
进修校编制增加到64人,比1982年增加 88.2%。校址迁到西二道街路北,教室42间。分为中函、
进修、普师和师范 4个部分,学员达1 088人,其中离职进修及师范进修的有152人,对中函仍
采取下乡辅导方式。
从1958年开办中师函授班以来,到1985年共培训中函学员2 437人,师范学员891人,小学
函授学员2 630人,进修学员951人,普师学员227人。
1981年小学教师达到中师水平的为1 250人,初师程度1 599人。至1985年达中师水平的1 997
人,增加59.7%;初师程度1 456人,减少9%。1981年,中学教师达大专水平的为 228人,中师
程度的620人,初师程度569人。到1985年达大专水平的226人,中师程度的1 057人,增加70.4%;
初师程度的44人,减少11.93倍。
提高教师科学文化水平,除有教师进修学校之外,乡中心学校也设教育辅导站,村学校有
自学小组,一级抓一级,分层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
教师教学方面:1982年至1984年组织中,小学教师学习教材教法,过教材关、教法关。小
学分小低班(即一至二年级任课教师)、小高班(即四至五年级任课教师),中学分初、高中教师
班。具体办法:抓自学、函授和面授。中学教师定期在县集中;小学教师分片辅导教材。举办
寒暑假教材研究班离职培训,音、体教师过教材关。通过系统讲座和专题讲座,学理论与课堂
实践。1982至1985年,全县有 2 500名中、小教师过了关,经省、地检查考试合格,并在地区
教师教材过关座谈会上介绍了经验。
教师文化提高方面:一、办中函预备班。1985年全县毕业 600人:二、办中师函授班。为
小学在职教师文化进修的主要形式,1985年全县毕业者达 800人:三、离职进修。举办了“教
师离职培训班”,1984年培训离职进修教师50人,当年毕业。
“六五”期间,全县受过培训的中、小学教师4 300人。小学教师文化达标率由原来35%提
高到57%,1985年有7名教师成为县教学能手,32名教师成为乡级教学能手。
1981年至1985年各级中学教师文化程度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