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理体制
第三章 教育行政
第一节 管理体制
望奎于民国6年 1月成立劝学所。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重学务,办新学,设所长1人,
视学1人,专司考查城乡教学指导和改良教育事宜。劝学员 2人,劝导儿童就学,文牍1人,会
计1人,庶务1人,雇员4人,使役4人,共计15人,为劝学所的行政编制。同年 5月成立教育会,
选举正副会长、评议员、文牍等 7人。教育会任务进行教学研究,改良教育,推广办学经验,
讲求各项学术,开通地方风气。
民国15年(1926)3月,劝学所升格为教育局。设局长1人,视学1人,教育委员5人,事务员
3人,雇员7人,使役4人。民国19年(1930)1月,教育局改组设第一、第二股,设局长、督学各
1人,委员5人,股长2人,股员8人,使役4人。
伪大同 2年(1933)5月,教育局设学务、理教2股,有局长、视学、股长4人、雇员和差役9
人。伪康德5年(1938)撤销教育局,成立教育股,股隶属伪县公署行政科。设县视学与股长各1
人,下辖学务、理教二系,系设系长,并有科员、雇员等 5人。不管中学只管小学,伪满14年
由它奉行一套完整的奴化教育体系,向沦陷下的人民灌注、渗透。
1946年 1月新政权诞生。为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传播新民主主义文化,培养知识青
年,充实教育战线,扫清一切障碍。人民政府职能序列最先设立了教育科,配编 4人,建国后
改称文教科。1951年文教科增设督学1人,设教育、文化、会计等3个组,行政编制为14人,并
建立了“扫除文盲办公室”。1956年文教科分设文化科与教育科之后,教育的编制增到21人。
“大跃进”中随着教育事业急剧发展,科改称教育局。内设人事、
秘书、财务、教育等4个股,下辖扫盲办公室、体育委员会、教研组等机构。
“文化大革命”中,教育行政机构一度瘫痪之后,成立了“县革命委员会文教卫生组”、
“文教卫生委员会”、“文教委员会”、“教育改革委员会”、“文教科”等等。直至1973年
恢复了教育科职能机构。1984年教育科改为教育局,下设人事、秘书、计财、生产、中教、初
教、审计等7个职能股,以及招生办、视察办等工作人员扩增到5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