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教育经费

第三节 教育经费




  民国 6年(1917)始制定教育经费预算。设治后,共有官办学校12所,连同劝学所、教育会
及讲习、讲演所等,年支出教育经费37.88万吊(折合银元2.68万元)。其中:官办学校薪金14.4
万吊,食杂费7.37万吊,私立学校津贴 4 320吊。经费来源于地方垧捐、粮捐与街基租。垧捐
收入27万吊,粮捐收入10.8万吊,街基租收入 2 200吊,由县公暑经征。“本境学童未就学者
正多,而经费之收入有限,设法筹集,以收教育普及之效”,因此,不得不逐年加征地方捐,
以求教育的振兴。

  民国13年至19年2月,6年中由垧捐经征7.1万元,粮捐经征19.44万元中,用于教育经费支
出21.71万元,年均3.62万元。

  伪大同 2年(1933),全县小学及女子师范讲习所,年度经费伪币2.37万元。内:初等学校
1.86万元,中等学校5 038元,经费来源由县地方税项下支付。

  伪康德3年(1936),全年教育经费为伪币3.61万元。其中:包括中等教育经费9 793元,小
学经费2.36万元,余为社会教育费。伪康德 6年,教育经费支付4.95万元。据伪满《民生年鉴》
载,望奎到伪康德7年(1940),国民学校、优级学校及国民义塾津贴及办公费为伪币20.69万元。
教育经费增长,并非教育发展或提高教师待遇,实为物价飞腾、货币贬值所致。

  解放初期教育事业处于恢复阶段,教育设备因陋就简,经费由地方各级政府筹办,自筹自
支。

  建国后,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其次是地方自筹,以师生勤工俭学和群众集资等。
民办学校经费主要是所在乡(社)、村(队)统筹解决,国家给以适当补助。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1951、1952两年,为改善县办学条件,由县财政拨付11.9万元。自1953
年公办中、小学教育经费正式列入国家预算。尽管国民经济发展遭受几次波折,而教育经费基
本保持逐年增加趋势。国家还拨有“助学金”,对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以补助,使其安心学习。
“一五”时期用于教育支出233.771元。“二五”时期506.2万元, 比“一五”增长1.16倍。
三年调整拨付教育经费353.8万元,仍超“一五”时期年均经费的 17.8%。“三五”时期769.9
万元,比“二五”增长 52.09%。“四五”时期1 089.6万元,比“文化大革命”前五年增长近
1倍。尽管“大跃进”与十年动乱给教育事业带来严重后果, 教育经费拨款仍是逐年上升的。
“五五”计划时期,也是教育事业恢复发展时期,5年拨款1 458.5万元,比“三五”时期增长
1倍。“六五”计划时期拨款2 496.9万元,比“五五”时期增长71.2%。

  教育经费的支出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修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人员经
费等方面。改革中教育经费有了较大增长,1985年实际支出639.6万元,比1981年实际支出390.2
万元,增长 63.9%。尽管国家对教育经费做出很大努力,地方财政对教育投资不少,但由于教
育事业发展迅速,教育经费仍感不足。与全国1982年人均教育经费 11.20元比,县人均9.47元,
占全国人均84.5%。由于投资偏低,远不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

  1981年以来,县政府在安排财政预算时,不但优先安排教育经费,而且对教育正常经费解
决不了的问题,每年都以机动财力提出一部分拨给了教育。仅1985年增拨20万元。另外勤工俭
学和集资办学也为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中央提出多种渠道办学精神,动员社
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五年来,全县共筹集资金 614万余元,用于新建和翻建
校舍4.36万余平方米,基本消灭了二部教学制。添置桌凳两万套,其它教育设备、体育器材、
图书资料等均有所增加。其中1985年筹集的162万元资金。用于翻修危房7 963平方米,维修校
舍2.98万平方米,添置桌凳3 160套,购置图书 2万册,修砖围墙3 046延长米,植树3.21万株,
购置体育器材632件。

   望奎县历年教育经费一览表
单位: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