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下序
第十七篇 科技 体育
篇下序
解放前,望奎县无专门科研与体育组织,也无科研活动的记载。然而,望奎人民在长期生
产实践中,曾有许多发明创造,不少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流传下来。银匠、铜匠、铁匠、锡匠、
画匠、漆匠、皮匠、枪匠、木匠、瓦匠等,源于祖传的专业。填补了科技空白。
建国初期,县科技事业十分薄弱,党和国家1956年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县成
立了“望奎县科学普及协会”,在城乡开展了“学科学、用科学、讲科学”的普及活动。随着
科学事业的发展,1958年建立了“望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展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解决了一些工农业生产中落后的生产技术问题,改革了一部分古老笨重的生产工具。1959年到
1961年的3年间,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完成科研成果和技术革新项目377项。部分在生
产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文化大革命”中,科研机构撤销。但人民群众研究科研项目的活动却没有停止。在十年
动乱中研制成功了“拖拉机不拆卸检测仪”、“解放汽车刹车软管”等21种产品,有 1项列为
国家科研成果,有4项列为省级科研成果。
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后,恢复了科研机构。许多科技人员为振兴祖国、振兴望奎
经济,取得了一批较好的科研成果。“六五”期间全县完成382项。
解放前,县体育活动寥若晨星,设施极为简陋,1928年县城的中、小学校始添体育场和简
单的器材,配专职教师,将体育列为必修课。农村条件较差,多数小学为复式教学,教师一人
难以兼顾。课外活动则以“滚铁环”、“踢毽子”、“跳绳”为常例,一些地方未开体育课。
伪满曾一度对城乡学校增加体育设施,有篮球、网球、木马等器材。学校设专职教员。1941年
国民高等学校体育课改为军事训练,兼学“柔道”等武技,一切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解放后,国家将体育运动列为学校课程之一,除各学校增加正常体育设施外,民间体育也
逐渐发展起来。十年动乱,受到很大干扰,1978年以后体育事业又获得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