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活动
第二节 活动
1959年,根据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纲要,编制了《望奎县科学技术发展规则》(草稿)。工业
科技人员研制成功发电机、电焊机、制砖机、扒麻机、捆草机等机械设备。但受大跃进瞎指挥
的影响,有一些合理化科技方面建议不被采纳,甚至有的科技工作者被当作“白旗”拔掉。灵
山曾出动万名民工,动员千家万户摘门板、拆炕沿、伐树木,修筑了 9公里长轱辘马子道,劳
民伤财。
1960年 2月14日,县人民委员会组织“科学工作检查团”,分农村、财贸、工交三条战线
检查。于 8月召开了“全县科学工作会议”。表彰农业技术研究所14项、36个课题,与农机具
研究所15项、 32个课题的科研成果。翌年 4月10日, 县委在召开的科学计划工作会议上提出
“发挥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工农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落实科研项目,下达研究任务。农业
局、商业局联合举办“蔬菜栽培新技术”学习班,讲授蔬菜播种、栽培新技术和丰产经验。福
利办公室、卫生局就自然灾害造成社会物资紧张,粮食奇缺,群众采摘野生植物充饥,发生食
物中毒的现象,组成“野生植物普查小组”,进行标本采样,化验鉴定,编印了宣传材料,杜
绝了食用野生植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县科委组织科技人员,配合食杂站、肉食加工厂研究“链
胞霉”、“小球藻”和“人造肉”等代食品菌种的培植及代食品的化验工作。随着国民经济调
整的进行,县成立了工业、文教、财贸、农林 4个专业鉴定组,对1959年至1961年间的科技成
果,进行全面检查,总结鉴定。三年完成科技成果和革新项目377项,推广应用于生产中有104
项,占 27.6%,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中:农业23项,推广应用11项;农机具85项,推
广应用的有开沟犁、播种机、复土器和镇压器等10项;工交、邮电 175项,推广应用的有电动
带锯和电动旋床等39项;财贸94项,推广应用44项。食品厂自制的糕点生产链条连动线,八十
年代继续应用,尚称先进水平。
1964年以后,社队普遍建立科研小组。学科学、用科学,主要是农药、化肥的应用,耕作
制度改革、种子改良等。队队搞起“试验田”,涌现出一批能掌握新技术的农民。
“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科技人员不被重视,然而却研制成了“拖拉机技术状态不拆卸
检测仪”,“电磁波种子催芽器”等 3项成果,其中有2项得到国家鉴定后批量生产。1974年9
月19日,国家经委、四机部、兵器部、农林部、商业部联合组织17省(市)代表来望奎县,参观
电磁波种子催芽器。1975年 9月,国家农林部在望奎县召开了全国农机科学管理现场会,“拖
拉机技术状态不拆卸检测仪”进行田间现场表演,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科教纪录片。
“全国科学大会”后,围绕信息传递、技术引进、协作攻关的宗旨进行工作。1980年,县
科委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综合试点,举办乡镇、村、屯农业技术员学习班,讲解 5大作物及经济
作物的栽培新技术, 农药、化肥施用新技术,制定 “农业生产技术方案”等。1982年,贯彻
“科技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根据全县技术力量和研究能力,落实了研究和推广重点
项目71项,完成58项。1983年下达科研项目72项,完成70项。1984年科技工作服务宗旨是“改
过去单独科技管理型为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的综合服务型”。成立科技情报组,负责调研科技
情报,对科技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与反馈追踪,通过《科技小报》向城乡提供科技情报信息3 000
多条,发展与扶植科技专业户2 603户。并于3月18日,召开“农村首届科技专业户代表会议”,
推动了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到1985年,县科技工作转向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走横向经济联合的道路,开拓技术市场,
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在12月份,举办的 “科技市场”中,搜集国内各地、各行业技术信息2
万余条,新产品、新技术 344项。展出实物照片,及文字说明,并有当地科研成果转让。如县
科委推广应用的“电力电容补偿器”300台,节约电180万度,经济价值达32万元。科技市场还
开展了技术交流、转让、咨询、人才招聘业务,参加市场活动人员达 1 500人次,与哈尔滨工
业大学、省农科院、北京瑞宝公司、广州糖果厂等20多个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生产单位建立
了横向经济联合。聘请技术顾问23人,签定经济协议74项,联成13项,签约9项,创造产值29.6
万元,创利税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