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气象
第五章 气象 地震
第一节 气象
望奎县解放前,没有专门气象观测预报部门。
民国19年(1930),于县公署大门东侧设有 1架百叶箱,由于无人管理,风吹雨淋,叶箱废
弃。
伪康德4年(1937),县公署院内又设百叶箱1架,由实业股管理,只是记录,不做预报。
建国后,于1956年组建气象站。翌年元月 1日,在县第一良种示范场西侧,开始地面气象
观测工作,业务人员2人。1960年增加6人。1973年 1月,气象站迁址望奎镇西郊青望路南,业
务人员配备10人。1978年站升格为科级单位。1984年改称气象局,编制1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
员6人,以地面观测为基础,以天气预报为中心开展测报。
一、测报 1957年1月1日开始观测,项目有气温、湿度、风向、风速、云、能见度、天气
现象、降水量、地面状态、蒸发量、积雪深度。8月增加日照观测。1958年5月。增加地面温度
观测。1959年5月,开展曲管地温、气压、湿度和温度自动记录项目以及气压表的观测。每日1、
7、13、19时观测4次。
1960年,装备雨量自动记录器、电接风向风速计、大风警报器。测报项目增加冻土深度,
动槽水银表观测。观测时间改为8、14、20时3次。从1961年开始,为省气象台发送雨情报,为
地区气象台发辅助绘图电报。1971年1月,日观测时间增加1次(2时)。结合农业生产情况,7月
1日,日观测增加到8次。每日8、14时向地区气象台发测报2次,5时向省气象台发雨情报。1978
年配备了防雹闪电计数器和摇测雨量计。到1985年,温度观测使用了套管温度表。风速、湿度、
温度、气压等实现了自动记录仪器。电接风向风速计,对 2分钟平均风向风速,瞬间风向风速
的测量,精确度有很大提高。为便于观测和操作,装备了观察台,把单独、分散的各类仪器依
顺序组装在观测台上。增加了电子计算器、收录机等现代化设备。并于19个乡镇所在地设雨量
观测点。遇有降水、风、雹等,每日6至7时上报县局。由县局搜集综合报县政府掌握情况,指
导生产。
二、预报 1958年,县气象站以接收省气象台预报,综合县内观测做短期预报。1964年后,
采取“图、资、群”相结合的办法预报。图为简易天气图和气象要素曲线图;资是多年来的观
测资料分析;群是应用民间看天经验和气象谚语。每天预报由县广播站播出。1971年,气象预
报进行方法、资料、图表和档案等4项基本建设,提高了长(年、季、月)、中(旬)、短(24、48
小时)期预报的准确率。到1985年,气象预报使用了编码法、真值图、简化回归法、MOS数重预
报方程方法,预报的手段和水平不断提高。对降水、大风,及重要天气预报均使用两种方法。
即站内惯用的预报法,结合传真机接收的北京、日本东京的天气图及省气象台、地区气象台的
预测经过综合会榷后,发布望奎县天气预报。随着预报工具、方法的提高,晴雨和降水两项预
报的准确率平均达80%(短期)。
三、资料服务 1983年前,气象部门开展气象资料公益服务。1984年后,实行气象资料专
业有偿服务。根据用户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提供资料,开展服务。到1985年,与粮食、保险、
运输等单位签订有偿服务合同。按合同规定,提供所需预报和资料,供利用单位掌握天气变化,
趋利弊害,增加保险系数,提高经济效益。
四、人工防雹、降雨 开展人工控制天气工作始于1975年。人工防雹在海丰、惠七、卫星、
灯塔、厢白、火箭6个乡镇建立防雹点,装备防雹土炮600门,防区面积2.67万公顷。1979年装
备“三·七”高炮2门,射程700米,同时开展降雨和防雹。到1985年,平均年作业量10次,年
投资5 000元,受益面积8万公顷。
人工防霜开展于1978年,由于成本较高,加之投用的化肥到农民手中舍不得燃烧,而用于
施肥,收效甚微,处于停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