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档案
第一章 文化 档案
第一节 档案
解放前,望奎无档案基础,伪满时期的档案于1945年日伪政权崩溃前夕全部销毁。
解放后,未设档案机构,资料无积累,残缺不全。1955年 4月,县人委办公室设兼职档案
管理人员。1956年 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县委、县政府分别设
档案室。为补救革命历史档案之不足,收集整理以前县委、县政府、建国联合会、大队部、农
会等原件及工商资料2 570余份,进行了誉抄和裱糊,完好率达至80%。其中建国前县委、县政
府、法院3个全宗94卷档案得到全部整理和完善。
1958年4月,建立望奎县档案馆。年末,馆藏县委、县人委、群众团体等 9个全宗1 017卷。
为提高案卷质量,从1958年到1975年,先后进行 3次案卷调整工作。第一次解决以单位名称立
卷的问题;第二次解决一线串的问题;第三次解决按性质、重要程度和文件的历史价值,划分
保管期。3 次共调整案卷3 769卷,分出永久、长期卷3 456卷。调整后,划类不清的得到纠正,
文件不全的加以补充,年代久远的档案地位得到提高,重要文件得到保护。1982年,将档案库
所存县委、县政府、人大常委会、政协、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科技协会、检察院、法院、
银行、供销社、邮电局等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并归纳为10个全宗8 545卷,其中:永久卷5 240
卷,长期卷2 404卷,短期卷 901卷。另有旧政权档案284卷,科技档案94卷,声象14册(盘),
专业档案17卷。
1983年秋,档案新库建成后,分门类上架,购置了吸尘器和复印机设备。为充分开发和利
用档案信息资料,更好地开展档案利用工作,还进行了档案编研,设立了资料室、阅文室、技
术室、资料室藏资料共61种,3 676 册。其中:书籍、编研资料、统计资料、文件汇集等38种,
1 353册;杂志18种,1 672册;合订本 5种,651册。阅文室编辑了全引目录1 227册,案卷目
录9册,人名索引7册,文化专题分类索引3册,县委常委会议记录索引2册,县长办公会议记录
索引1册,分户帐5册,资料目录4册,县委重要文件复制2册,便利检索调阅。
根据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研究项目的领域逐步扩大。县直部、办、局建立科技档案室48
处,并于19个乡镇 195个村建立了乡村档案室,各乡镇存永久卷4 053卷,短期卷1 918卷,村
永久卷为3 117卷。
1978年接待查档人员2 306次,档案材料发挥作用为 1 545次,利用率为71.3%,解决老大
难问题41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查档人员日益增多,1979年接待查档人员 3 679次,
利用档案3 246次,利用率为88.2%,解决老大难问题82个。为清理冤、假、错案、“右派”平
反、落实政策,“双打”运动等做出贡献。1985年查档人员2 147次,利用档案2 114次,占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