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影剧院
第五节 影剧院
望奎设治后,地方士绅肖士德,在东市场(电影院后南胡同)路东建立土木结构的“落子园”。
面西背东,占地500平方米,容500座位。设长条木凳,不排座号,前 4排设方桌数张,专供绅
商、官吏之用。票价高于一般 3倍,场内门旁处,设50公分高砖砌台阶,放置木凳和长条桌,
为“军警弹压席”,俗称为“压园子”,以维持秩序。上演节目多为《打狗劝夫》、《移花接
木》、《秦雪梅吊孝》等宣传封建礼教的剧种。
1929年,由行会头头商风鸣、徐相周等人集资,商会补贴,在西市场南端,建起青砖、铁
皮盖顶的戏院,名为第一舞台,建筑面积约1 200平方米,上下两层看台,容1 000个座位。台
底放置大缸12口扩音,后台有男女化妆室各一间。舞台两侧书有“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的木刻竖联。楼上东、西、 北三面设包箱20个, 每个容16人。楼下 3周为最次等座位,俗称
“啃槽帮”,票价低廉。1936年后,日伪对文化统治甚严,上演剧目须经县教育馆“审定”。
景象萧条,演员难以维持生活。
解放后,组织业余剧团义演,以赈济水灾或慰问军队,曾演《血泪仇》、《白毛女》等话
剧。建国后,舞台改为剧院,聘请外地京、评剧演员来望演出,直至1957年,剧院因年久失修
而拆除。
1959年 7月,省拨经费17万元,在东大街路南建砖木结构电影院,兼演戏剧。1960年省文
化局拨款20万元,在北大街路西建剧院,面积为1 400平方米,设座位900个。1978年为复兴戏
剧,省文化局再次拨款70万元,在剧院原地扩建影剧院,面积为 2 700平方米,较原剧院增加
1 300平方米,设观众席1 219个,均为铁木折叠椅。前楼四层,为条式窗,北侧建有二层楼的
办公室、排练室。观众厅两侧楼座采取前低后高、 前窄后宽西式半圆形小单元,分为东西各7
个的天柱支撑吊楼。前楼主楼为窄条窗西式建筑,有防震、防倾斜优点。观众厅设东西安全门,
剧场兼放电影,故名影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