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电影
第六节 电影
伪满时期,县第一舞台放映过上海电影公司《希望在人间》、《马路天使》等影片。
解放后,电影事业始有发展。1948年, 省文化局派来一个电影放映队。 上映过苏联影片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保尔·柯察金》、《列宁在十月》等影片。1953年,省文化局拨给
捷克式16毫米电影机与发电机各1部.派来放映员4人,组成两个放映队活动于城乡。
影片多系“长影”摄制的反映解放战争的故事片。1956年放映队扩为 3个,人员编制增加
到14人,分担城乡放映任务。多为露天放映,国产影片《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地
道战》等。1958年秋,县举办了电影放映学习班,培训放映员20人。年底,增加了设备,编为
5个放映队。下放到海丰、通江、莲花、红星(灵山)等公社。 县城只保留一个放映队,下村屯
放映实行包场制,不取利润,以收支平衡为原则。1961年收回下放的放映队,合并为望奎县电
影放映总队,重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县城每日只限两场。
1963年,总队改为“电影管理站”。至1964年发展到 8个放映队,职工为35人。1965年演
出2 400余场,收入达8万余元。
“文化大革命”初期,电影放映仅限纪录片和样板戏影片。1969年影片“政审”,解放了
“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增添了《千万不要忘记》、《决裂》等影片放映。
1978年,随着各种影片的解禁和新影片的增加,以及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许多生产大
队办放映队。到1980年,全县放映队发展为73个。县城除在电影院、影剧院放映外,县工会俱
乐部由省工会拨给35毫米座机1套,设座位476个,开始对外放映。为适应形势需要,便于经营
管理,电影管理站改为“望奎县电影公司”,统管租片、检查、分配、维修等业务。
1981年。县城增添了糖厂俱乐部放映点,解决了城西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农村放映队发
展到76个,并建起简易电影院11个。电影院和影剧院实行了“敞门入场”、不验票,逐渐提高
了观众的精神文明美德,并得到巩固。
全年各类毫米影片共上映1.75万场,观众达1 548.98万人次。发行总收入 21.98万元,放
映总收入40.13万元,利润18.16万元。
1982年至1985年,县政府每年召开一次电影工作者奖模大会,培训出农村放映员 130人,
城内以及各镇放映,由铟灯代替氙灯到采用高效灯,改进了光源。
为加强农村电影宣传工作,配备了录音机15部,幻灯机60部。到1985年县、镇电影院10个,
乡镇管理站17个,放映队139个,放映员460人。多数放映队改用35毫米放映机,可放宽银幕影
片。
“六五”期间,年均放映2.03万场次,观众年均1 769.77万人次。放映年均收入 50.17万
元,发行年均收入为24.1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