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戏剧 曲艺
第二章 文学艺术
第一节 戏剧 曲艺
一、戏剧。建县前,有民间自发的蹦蹦(二人转)班。多在大屯大户人家演出,以男女二人
着古装出场,女角由男人扮演,梳古装头,插花贴鬓,身挂腰铃,边舞边唱。奉地主庆寿或还
愿而邀,多按“包天”计算,多者演三天,少者一天。
建县后,蹦蹦戏仍在农村风行,剧目有《茶瓶计》、《王二姐思夫》、《秦雪梅吊孝》、
《打狗劝夫》等。县城“落子园”,由外地聘来双喜班落子演员20余人,每日早晚两场,晚场
照明用气灯。演出剧目《珍珠衫》、《桃花庵》、《移花接木》、《花魁从良》等。1920年,
由双城请来男艺人筱黑翠,演技高超,他以《高成借嫂》等戏见长,名冠各地。
1921年,由绅商自筹,建起土木结构的戏院,容观众 800人。1926年11月夜间一场大火将
戏园子焚毁。
1929年,在废墟上建起第一舞台。陆春和奔走扛南各地邀聘名伶搭建戏班子,随之金开芳、
肖丽华、碧莲花、苏月舫,以及刘瑞轩、刘晓峰、赵云飞等京、评剧流动演员先后来望。由平、
津等地聘来河北梆子老生刘鑫坡, 京剧刀马花旦芙蓉萍, 评剧青衣花旦赛丽君,等经常演出
《汾河湾》、《武家坡》、《杀庙》等戏。遇有阴历四月十八日娘娘祭日,由哈请京剧武生白
玉楼,演《挑滑车》、《盘肠大战》等戏。评剧有韩淑艳、金少芳,演《孔雀东南飞》、《凤
还巢》等。其中佼佼者常使剧场爆满。据伪满《民生年鉴》载:“伪康德6年度共演出201天,
观众到过22 280人次”。
解放初,旧班底赛丽君、孙惠琴去外地。1951年,根据政务院《关于戏剧改革工作的指示》,
组建了集体所有制的望奎剧团,有演员及工作人员30余人。曾演出传统京剧《大登殿》,评剧
《人面桃花》、《小姑贤》、《小女婿》、《刘巧儿》、《罗汉钱》、《小二黑结婚》等。后
因入不敷出而迁往庆安县。
1953年,又重新组织艺人,办起集体所有制剧团。以演出小型新编时事剧目为主,传统剧
目为辅。上演《刘介梅》、《千流万里归大海》、《画皮》、《玉堂春》、《春草闯堂》等,
上座率低,几经起伏,到1958年解体。
1960年,新剧院落成。演员由省文化局调整充实,主要演员有筱桂君、孔丽君等组成32人
剧团。1962年发展到47人,最多时达到74人。剧目为现代戏兼传统戏,《夺印》、《箭杆河边》、
《野火春风斗古城》、《黛诺》、《刘三姐》、《烈火丹心》、《焦裕禄》、《党的女儿》、
《雪岭苍松》、《苦菜花》等,年演出358场,收入7.27万元。
“文化大革命”初,戏剧停演。1966年 9月初,红卫兵闯入后台,砸开戏装箱,堆于十字
街口,一火焚之,损失万余元。
1970年排 《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红灯记》、 《龙江颂》、《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杜鹃山》、《海港》等“革命样板戏”。演出81场,其中:城内33场,乡
村48场。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剧团培养年轻演员15人。至1980年末,共演出大型剧目《唐知
县审诰命》、《救救她》、《嫁衣奇案》、《结婚前后》、《江姐》、《蝶恋花》、《白蛇传》、
《第二次握手》、《秦香莲》、《笔中情》等。在念、唱、打、做各方面基本功得到锤炼。
“六五”期间,县剧团在放开搞活的改革中,化整为零,将原团分成两个演出队,实行队
长负责制,人员工资浮动,多劳多得。1985年,分队踏遍乡镇,流动出演,并出征海伦、伊春、
绥棱等13个市县,共演出了245场,总收入3.17万元。
二、曲艺。设治后,东市场有茶社两家,由外地来望评书、鼓书曲艺演员说唱,《罗通扫
北》、《秦英征西》等。每家可容200余人。
1923年后,茶社迁往西市场,南北端各一家,演员时常更换,为流动式。评书说过《三侠
剑》、《小五义》、《雍正剑侠图》、《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刘公案》等
套书,因有连续性,所以常满座。昼夜两场,夜场上座率高。鼓书曾说过《大西厢》、《单刀
赴会》等。
1932年,西市场女京韵大鼓《忆珍妃》、《风雨归舟》颇为群众欣赏,传颂一时。1942年
后,日本侵略者为宣传其对华侵略的合法性,对曲艺节目出演严加审定。节目多改为“日满一
德一心共存共荣”等内容小段,遇宣传征国兵、勤劳奉仕和“大东亚圣战时,由教育馆组织青
年,业余演出“双簧”、“相声”、“莲花落”等。
建国后,1955年至1961年,在金家胡同路西,开办了自负盈亏茶社1家。演出评书,节目
为《大宋八义》、《七剑十三侠》等套书。
1980年县文化馆在西大街路南组建曲艺茶社,专接待外来评书、鼓书演员演出。每晚6时
至9时开演,先后演出《雍正剑侠图》、《小五义》等套书。1983年有评书演员王树贵说《飞
龙传》、《杨家将》等节目。由于自负盈亏,听众渐少,遂告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