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学创作
第二节 文学创作
民国 8年(1919)《望奎县志》载有高等小学校教员张玉书撰《祭黄克强先生文》与《祭蔡
松坡先生文》两篇文章,文思俱佳,可谓当时之杰作。那文选的《望奎县师范学校开学记》也
写得情景交融,寓教育于文中。
除此,尚有张玉书的旧体韵诗两首,题为《通江埠即事》,描叙了当时通江埠码头盛况,
可谓历史的见证。
(其一)
呼兰河水自西流,潮落沙平两岸秋。
帆影远拖云角重,荻花轻逐浪痕浮。
渔人网晒斜阳里,贾客船归古渡头。
赢得诗人瞻景况,临江亭畔伴閒鸥。
(其二)
河干对面市纵横,船来船去惯送迎。
万顷秋波涵雁影,半林黄叶噪鸦声。
静观流水情原淡,遥指秋山远愈平。
归路莫嫌天已晚,尚留残照伴行旌。
诗情意境,寓意深远,诗中有画,静中有动,商贾云集,落英缤纷,载运繁忙,目不暇接。
吟出了望奎县建县时经济盛况及水路交通的繁华,渔歌唱晚,使人流连忘返。
日伪统治时期,进行奴化教育,人民衣食得不到温饱,群众文化创作亦无暇顾及。
只有少数文人墨客写文吟诗,为侵略者捧场。
1950年县文化馆成立,开始辅导群众文化创作。创办墙报,诗文并茂,反映了解放
后人民生活景况。群众投稿,文化馆编辑,每月一刊。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创
作停止,红卫兵的“大批判”文章,风行一时。
1978年后,文学创作得到复兴。县文化馆创作组,组织城乡文学爱好者及知识青年、中、
小学教师,配合党的各项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创作。
1979年出版《群众创作》不定期刊物,为八开版,至1983年共办了25期。作品内容包括小
说、诗歌、散文、曲艺、故事等,为群众文学创作开拓了阵地。1984年增办了《蒲公英》杂志
期刊,为16开本,内容有小说、散文、特写、评论和诗歌等,取材于全县城乡,反映了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望奎风情,人物风貌,各条战线的经济硕果。为加强文学创作的领导,7 月还
成立了“文学艺术联合会”组织,文学创作骨干队伍。由原来的36人,发展到41人,1985年增
加到71人。创作人员的成功作品达 200余篇,其中:在国家与省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散文、诗歌、
小说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