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间艺术 一、剪纸
清末民初随着垦荒耕耘者的集居,一些心灵手巧农家妇女剪贴窗花粘于纸窗上。这类作品
渐发展为剪动物、人物肖像,形象逼真,巧夺天工,造诣功深。如鸡、犬、牛、马、百鸟朝凤、
五谷丰登,以及各式人物的剪纸。为农村纸窗的主要装饰,美观大方,成为点缀生活的高超艺
术品。
解放后,农村妇女剪纸多以生活为主题,反映农民翻身解放的欢乐景象。1949年三区 (灵
山)妇女刘氏, 曾剪出清算斗争地主的会场景况。格调别致,刻剪入微,栩栩如生,令人叹服。
被选为全县剪纸第一名,作品存人文化馆,惜“文化大革命”时被焚之一空。
1958年 4月27日,《望奎报》登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剪纸一幅,为农民傅作仁所作,
全剪纸为二男三女组成的画面,人物身旁有麦垛、谷仓及牛、马、猪、羊等,剪刻细腻,维妙
维肖。
1960年,剪纸艺术在县文化馆统一辅导下,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白纯的《战斗在工业
战线上的共产党员》以连环画方式剪出10个画面,蔡长禄的《师生下田锄草》,孙景芝的《拣
麦》等都刻画得逼真,线条配合得当。曾登载在1960年7月11日的《望奎报》第三版上。
1980年以来,农村纸窗减少,但剪纸艺术从未间断,不少农民家庭每逢年节都剪窗花贴于
玻璃窗上,式样随时代而花样日新。如兔年剪双兔,虎年则剪虎,作为家庭点缀。
二、魔术
戏法是以敏捷技巧,特殊道具,变化莫测的传统艺术。1920年,县东市场常有艺人摆地摊
表演,“二仙传道”、“隔肚传丹”、“吞针”、“吞火”、“罗圈取物”等节目。
1932年后,外地来县演出大型戏法,亦称魔术。“锯拉活人”、“枪打美人”、“大卸八
块”等惊险节目。伴有音乐,演员着西服革履,以高超演技,引人入胜。
解放后,贯彻“双百”方针,民间魔术进一步得到发展,推陈出新,县没有固定演出团体,
但多为接待外地流动杂技团献艺。
三、皮影
望奎素有“皮影之乡”之美称。皮影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艺人遍布城乡,匠心独具,
自成一派。皮影兴盛时期艺人达200多人,有22个影箱,演出过 130多部影卷。挖掘出43部353
本完好影卷,许多村屯的小学生都能刻影人、哼影腔。东升乡刘恩方影箱,有800多头茬,120
多戳子,60多场片,打开箱子,五彩缤纷的雕镂影像乃是供人欣赏工艺品。溯皮影活动当于1900
年箱主赖继弓及另一箱主韩福和齐忠孝。他们来自辽宁与热河,落脚于厢白后三井、正蓝三井,
先后又增加了何洪飞、周景山、赵清水、李世英、庞耀廷、辛万春等影箱。1920年前后活跃在
城乡,因方言、语音不同,其唱腔也不相同,渐以北腔见长。发展起来的皮影属于松北派,人
物多以纸涂桐油雕镂而成。40年代改为驴皮,50年代后用马皮。影人薄如纸箔,透明度好,着
色艳丽,层次清晰,涂上彩色,坚固耐用。高约20公分,现在发展到50公分,雕镂是一种精妙
高超的民间艺术。唱、耍分工,牵线引动,白日借日光,夜则以亮油灯,舞于影窗之上。影窗
以白纸或白花旗布制做,现在用白府绸。影人造形,或文或武,马功、短打、生、旦、净、末、
丑与戏剧一样,缺一不可。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脍炙人口,久演不衰。
老艺人正在雕刻影人
民国年间及伪满时期,望奎县城有庞耀廷以及辛万春等 7个皮影班在城乡各地活动。演出
《三请樊梨花》、《二度梅》、《大破天门阵》、《水漫金山》等。皮影还有许多习俗,民间
有人求神问卜许下“愿心”,当所求满足或祈雨降灾,请影箱演唱几天,谓“愿影”。农村挂
锄或秋收为保人畜平安庆丰收,各户集资演唱谓“会影”。也有的屯受灾或逢年节乐于施舍,
献给大家一场皮影戏谓“乐影”。
1944年,有河北省乐亭县皮影班来县城演出“老奋影”。唱腔宏亮,曲折婉转,较江北派
的直腔独具特色。
建国后,灵山区十余名艺人组成皮影队,活动于城乡之间。1952年归县文教科领导,设演
出场地在东二道街路西,容300余观众。并于二中校园组织一次全县皮影汇演。历时 3天,9个
影箱80余人参加比赛。1956年,将全县400多皮影、二人转、书曲艺人组织起来进行8天选拔,
组织以张学文、杨永林、赵公田、辛万春为首的皮影演出队。此时已有女艺人赵亚芹、靳桂芹
随影队学艺演唱。1959年有15个影箱 100余人参加县的大汇演。演出《杨家将》、《呼延庆打
擂》、《五峰会》、《双失婚》、《平西策》、《破洪州》及新编的历史神话皮影剧《大闹天
宫》、《三打白骨精》等。到1965年,影箱发展到16个,是县皮影比较繁荣阶段。“文化大革
命”初期皮影戏艺术在动乱中同遭厄运,艺人被视为“四旧”传播者,遭批斗、游街,许多影
卷、影人被付之一炬。1973年,由县文化馆重组皮影队。宋官荣等13人搭班,自负盈亏,演出
《龙江颂》、《渔港螺号》和《战斗的一家》,1974年入不敷出而解散。1975年到1981年,是
望奎皮影艺术发展兴盛阶段,22个影箱活动在城乡和附近市县。影箱队伍小,是文艺的“轻骑
兵”,七八个人完成演唱、操纵、伴奏一整套程序。1979年,加强管理,提高素质,对所有皮
影艺人进行全面考核,合格者发职业证,准搭班演出 115人。县城组织的专业演出班子增设了
灯光、布景、新型道具以及音响。演出《杨家将》、《岳飞传》、《秃尾巴老李》,尤其《秃
尾巴老李》连演30天场场满座。1982年后受电影、电视、录象的冲击观众渐少。但农村始终有
些影箱在活动着,皮影艺术与观众结下不解之缘。1985年城乡尚有22个影箱1万多个头茬,1 600
多个影身,700多场片。
四、地方戏
解放前地方戏叫“蹦蹦戏”。女演员则包头、贴鬓、簪花敷粉、抹红描眉,身着古装,花
衫彩裙,腰系铜铃,男女手执皮单鼓对敲对唱。其形式类似满人祭祖跳单鼓。今天的二人转、
单出头、拉场戏都是由“蹦蹦戏”派生出来而形成的“一树三枝”。
“二人转”由两个演员分包赶角,化出化入,“一人多角”。演员唱男又唱女,演老也演
少,近似戏曲,讲究神似,艺人有句口诀“千军万马、全靠咱俩”。也必须具备“唱、说、做、
舞、技”五功具佳本领。一块手绢、一把扇子,可以代表鞭、刀、枪、剑、戟。单出头为一人
一台戏,拉场戏则分角色、三人以上,无论“二人转”、“单出头”、“拉场戏”共同特点是
歌舞、说唱、代言体三结合,以它独特风姿和艺术形式日臻完善。
1956年,县组织了地方戏演出队。1960年与县剧团合并,改称望奎剧团民间艺术队。1983
年,又从剧团中划出。
1984年,县民艺团改成按劳分配制度,改革后演员们还研制了“演出大棚”,解决了农民
看戏难,送戏上门,增加了演出场次,增加了收入。全年共演出260场,总收入1.13万元。1985
年按“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原则,“记分取酬”按劳分配。全年演出328场 (其中:城内196
场,上山21场,下乡111场),较1984年增演68场,收入1.64万元,较1984年增收31.2%。
海丰、卫星两镇的民艺队经常下屯演出“二人转”、评书等,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种,
一直是农村中一种主要的民间娱乐活动。
五、秧歌舞
秧歌舞为各族人民的一种通俗舞蹈,多在阴历腊月廿三日后排练,锣鼓喇叭伴奏,—字长
蛇舞动,生、旦、净、末、丑、猪八戒、孙悟空、客大爷、小老妈,塑造诸人物肖像展现在观
众面前。正月里村与村互相邀请,你来我往,今日到此,明日到彼,锣鼓响到元霄节。灯节是
秧歌舞活动的高潮,从十三日起,入夜扭秧歌、踩高跷,唱什不闲,遇有街道阔地或店铺设桌
邀请即打场表演。十五正灯日彻夜狂欢,通宵达日。民国时期,县城秧歌多由商会主办,从正
月初一直到十五为止。农民也有来县城演出,也有以二人为一组,伴以唢呐,选择殷富之家演
出,边舞边唱。有《梁山伯小调》、《张廷秀私访》等节段,女角以男人反串。
解放后,秧歌舞一度改为时装。男女演员腰系色带,采取陕北秧歌调与步法,进三退一,
随鼓点缓步前进,一手摆扇,一手舞巾,男女同舞。
1978年以来,又改为古装服饰。舞姿轻盈,秧歌队中常有扮演《西游记》、《白蛇传》中
人物,增添了民间传说色彩,成为群众喜欢观赏的舞蹈。人物扮演虽然不分行当,但把行当化
的表演寓于戏剧故事和情节之中,呈现特殊的戏剧美。
六、跑旱船
有单人或二人合演的民间艺术舞蹈。以彩布或丝绸做成船,饰女角者站在船内,以丝带系
于船两侧挎于肩上,手拿扇巾,边行边舞。一人饰老汉拉纤,观之,如船行水中,望奎这种艺
术形式多与秧歌舞合演出现。
七、老汉推车
二人组成,一饰老汉推形象车,一饰少女立于车内,假足盘于车上,手执扇巾摆舞。车周
围挂帷幕,两侧画车轮,城乡大型秧歌队中常伴有老汉推车表演。
八、数来宝
由内地传来东北的一种乞帮艺术,分为一人独唱和二人合唱两种。演者手执竹板和“连环
串”,串以铜钱,配竹板两个音韵相合。民间婚、丧、嫁、娶时则——地接踵而至。表演者见
景生情,情到词出,以求赏赐。或歌颂、或讽刺,使人啼笑皆非,惟连连赏赐以开脱。
解放后,演变成快板,现已成为城乡简而易行的文娱活动。
九、踩高脚(跷)
为民国以来望奎县民间艺术的一种自发形式,每年阴历腊月,高脚队开始练习,正月上街
演出。演者皆为男人,包头贴鬓扮为古装,脚下绑约80公分高的木柱,伴随鼓声、唢呐声边行
边舞,是一种高难度的民间艺术。由于造型高大,尤似鹤立鸡群,观众远近皆便于欣赏。
解放后,常有沿旧习演出者,以工厂工人为最多,80年代后鲜为人知了。
十、耍狮子
为三人组成,以红绸布扎成狮子,内藏 2人,躬身弯腰,前者高后者低,为狮子的四足。
双手扶狮身内架,或跳或跃,滚动翻身,前边一人饰武士,手执绣球,引逗狮子,做出各种姿
式。耍狮子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之一,多少年来从未间断,流传迄今。每遇春节或重要节日欢
庆则表演狮子舞。
十一、龙灯
灯用布和竹料扎成长数丈的龙形,外涂颜色,有龙头龙尾,雕饰新颖,形象逼真。多以十
余人共举,并有一人手执绣球作前导,夜间龙体内放蜡烛数盏上街舞动,故名“耍龙灯”。这
一民间艺术相沿已久,年年皆由望奎清真寺回族筹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