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播
第二节 广播
1939年私商天德宏、公兴成为招揽生意,购置了交流收音机,带5W高音喇叭和手摇留声机。
播放戏曲、流行歌曲唱片喧闹市井,以招徕顾客。不久,广兴奎杂货商也添置了 1套,互相竞
争生意,每晚灯火通明,声传全城。
建国后,县广播事业逐渐发展起来。1950年春,省文化局分配县文化馆一台苏制“拉脱维
亚”交流收音机,仅限于收音,不能扩音。到1952年秋,县文化馆购置50W扩大器 1台,架设1
公里铜线,在政府机关部分单位安设0.5W舌簧喇叭16只。至年底,又换为100W扩大器,线路发
展到 2.5公里,喇叭增至40只,并在十字街口安装一只25W高音喇叭。1953年,增加技术员和1
名外线工,线路架至各街道。1955年3月,始向农村架线。至年底,广播喇叭已达200余只,架
线12公里。每日播音3小时,仍以转播为主,自编节目时断时续。
1956年,全力以赴向四乡进军,凡通电话的公社,都可收到党中央的声音。一日 3次自编
节目,为解决发电问题,购进一台200W手摇式柴油发电机,城内喇叭已发展到 600只,乡村向
广度开展。还举办了城乡业余广播员技术培训班。
1957年6月份建立厢白、高贤、通江、灵山、滕围和海丰6个广播放大站。1958年 4月,省
广播事业局、邮电局和工业厅,发出推广低压电力线传音的联合通知,开始在全县推广低压播
送技术。业务始脱离文化馆领导,正式建立望奎县广播站。设编辑组、播音组和线路组,经费
由地方自筹。每日定时自播和转播 3次,共播放8小时,地址设在东大街路南。年底改装1000W
机组,喇叭发展到3 200余只,其中:农村为2 620只,65% 的自然屯通了广播,并有13个公社
先后建起同规模的广播放大站。
1959年至1962年,县广播站改用2 600W机组,并增设广播器材服务部,为城乡用户提供方
便,兼修收音机业务。到1961年,县管喇叭达1.5万只,农村平均3户1只,广播线路长达1 200
公里。
1963年至1968年群众按时收听新闻已成习惯,80% 的家庭安上了有线广播喇叭。“文化大
革命”后,广播站夺权、打派仗代替了正常业务。
从1969年元旦开始,县革委决定只转上级电台节目,停止自播。同年冬,在全县推广载波
化,每个生产队投资 200元,共筹资21万元。翌年,因电池供应短缺,不得不恢复低压线送播,
并在莲花公社建立了战备广播站。1973年春,开展了广播专线会战,由地方筹资18.7万元,实
现各公社广播专线化。次年,于幸福、卫星等公社试用地下广播专线。1980年,兴建机房和办
公楼,建筑面积为900米。到年底,扩音能力达2 800W,喇叭为3.06万只,广播遍及195个大队,
1 087个小队通了广播。地上专线为196公里,地下线路为145.5公里。
经过多年的网路扩建,设备更新。1981年,有500W扩音机4台,前机增音控制台1架,远程
收音机1台,601录音机2台,602录音机 2台。1984年,广播站达到建台标准。于1985年初,经
省正式批准为“望奎县人民广播电台”。到年末统计有县城至各乡镇广播线路 189杆公里,乡
镇至村屯广播线路958.5杆公里,水泥杆和油杆占网路的 71%。全县有19个乡级广播站,120个
村扩播室。村通播率100%,屯通播率80%,入户率70%,音响率 96%。同时更新了一些设备,添
置了前机增音控制台1架,800W扩音机1台,春雷3TZ型收讯机1台,601录音机4台,602录音机2
台,653录音机2台,配套音箱2台,BC2 811电唱机2台,P11型麦克2个,记者用袖珍录音机6台。
每日除按规定转播中央台、省台联播节目之外,还自办新闻节目、农村节目、科学与技术、青
年生活、市场信息等。“六五”期间,广播稿件逐年增多,1981年2 500件,1982年2 550件,
1983年2 671件,1984年3 000件,1985年3 154件,其中12%为反映城乡改革事业成就和精神文
明建设内容的典型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