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遗址 遗迹 一、古遗址
(一)厢蓝头遗址。位于卫星镇厢蓝头村南距呼兰河 100米,面积10万平方米。地表陶片较
丰富,陶器表面一般经过打磨,纹饰有剔刺纹、方格纹、篦点纹、水波纹、乳丁耳、桥状耳。
器类有罐、高瓴壶、把杯。文化层厚 2米左右,是我省青铜时代的一处重要遗址,为省级文物
保护区。
(二)赵家店遗址。在富饶乡沿江后村赵家店屯约1公里,西距通肯河400米处。方圆东西长
380米,南北宽180米,面积约 6.3万平方米。地表发现青砖残瓦,有布纹瓦片,灰褐泥质方格
纹陶。1962年群众修筑通肯河堤,挖出铜钱 1罐,20余公斤。统为北宋时期的“崇宁”、“大
观”、“政和”、“宣和”等4个年号的铜钱,经研究,认定为辽金时代的古遗址无疑。
(三)王朝佐遗址。位于卫星镇敏头西村南1公里,呼兰河北500米的台地上。遗址东西长500
米,南北宽40米,面积为 2万平方米。文化层30公分,距地表50公分,地表陶片稀疏,均系夹
沙陶。有红衣陶、黄褐尖唇口沿,红褐带附加堆文残片,粗沙黑灰器底。
(四)索伦沁遗址。位于通江镇白头林场东南500米,呼兰河北 700米处。南北长100米,东
西宽50米,面积为5 000平方米。地表分布均为泥质布纹瓦残片,并发现1件完整的兽面瓦铛,
从出土文物考证,乃辽金时期遗址。
(五)汪家沟遗址。位于东升乡新立村汪家沟屯后,东距克音河 500米,西部与西北部为丘
陵地带。遗址北部1公里处为茅山屯,遗址西侧尚有东南、西北方向小道一条。遗址南北长400
米,东西宽 350米,面积约为14万平方米。地表分布的陶片较稀疏,有红衣陶灰褐残柱,黄褐
陶底器,黄褐陶桥状耳残片,灰白陶片,灰褐陶带附加堆纹直口口沿等。
(六)南亮子遗址。位于海丰镇八方前村南2公里克音河右岸500米处的台地上。遗址中间有
一条东北、西南方向的自然沟。沟深20米,宽67米,长 150米,将遗址分为两半,遗址顺自然
方向伸展,沟北呈鼻梁形。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沟南南北长300
米,东西宽200米,面积约6万米。
两处遗址地表裸露的陶片有灰褐尖唇口沿,红褐圆唇口沿,黑灰器底。
(七)下站地遗址。位于海丰镇宽头东村苗圃西南 500米,簸箕掌屯西50米,呼兰河北岸的
台地上。南面被河水冲刷,遗址东西长 200米,南北宽60米,文化层50公分,距地表90公分,
面积约1平方公里。发现夹沙陶128件,黄褐器底,红褐尖唇带附加堆纹口沿,黄色尖唇口沿,
灰白圆唇口沿,其口沿有侈口、直口2种,此处尚有灰黑陶等。
(八)黑瞎子沟遗址。位于卫星镇敏头东村下坎果园,呼兰河北岸300米的台地上。遗址东
西长50米,南北宽30米,面积约为1 500平方米。地表陶片稀疏,有黄褐、黑褐、褐色陶片,
有侈口、直口、有尖唇、圆唇口沿、残纺轮,均为夹沙陶。
黑瞎子沟东西走向,深14米,宽 9米,长250米。在沟的东端有一条深15米、宽25米、长
500米的自然大沟,自然沟西侧坡底有一泉眼,遗址东、西、北三面岗峦起伏。
(九)通江古城址。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防俄南侵而设的驿站。开原、伊通、吉林、松
花江水路沿岸,至瑗珲连结的一条防线(见日人稻叶岩著《满洲发达史》)。中经望奎境的黄崖
子(通江埠)设有运粮站,有清兵把守,筑有土城。城址在今通江镇东南 1公里处的呼兰河右岸
崖丘上。东、南城墙被河水冲刷殆尽,仅存北城墙 140米,西城墙11米,其城址为不规则的长
方形,墙高30至50公分不等。城内可见瓷、 陶片,距地表20公分处之断璧中发现完整的铁铧1
个,北宋时期的“治平”铜钱1枚。
二、古墓葬
(一)赵家店古墓葬。位于望奎县富饶乡沿江后村赵家店屯北 1公里,距通肯河39米的老河
身南岸土丘东南18米处。1940年发现石棺 1口,三道铁筋取固于通肯河心,日伪当局为捞取此
棺,曾组织牛、马20余头(匹),挂上钢丝绳,用10余人驱赶未拖上河岸,陷没入河泥深处。暴
敛之心未减,又开来内燃机车拖捞,适逢河水猛涨,下河推棺,棺重流急,10余名习水力工险
些丧命,日伪官吏败兴而归。此后,再无人问津。1982年,经勘查分队考证,石棺为辽金时代
的古墓葬,在其附近发现有方格纹黑陶片口沿。
(二)孙彦屯古墓葬。位于通江镇白头村孙彦屯内,先后发现古墓葬4处,其中:3处为瓮葬,
1处为木棺砖砌葬。按辽、金习俗,此地是古墓葬群, 因多年砂土淤积,垦荒无法辨认,故于
此处建宅。1917年农民宋国仁与其父
罐相并,里边装有骨灰,当即将陶罐移至北地头重埋。农民孙昌山于1960年在屯西头挖土脱坯,
发现了这类陶罐1个,不慎打碎。农民于洪福在院内挖烟筒坑时,也挖出陶罐,破碎弃去。
(三)崔家屯古墓葬。在海丰镇恭头二村崔家屯前街,于春庭宅西25米处。南面为呼兰河,
北有丘陵,西 100米处有水沟,1970年农民挖土造肥,在距地表17公分处曾挖出过头盔、马镫、
箭头、人骨等,已荡然无存。1980年10月,农民挖粪,发现一木棺,有人头骨,带牙齿一颗,
肋骨6根,马镫1只,头盔1个,斧头1把,箭头数十个,铜勺1把,小剪子1把,铜水烟袋 1个,
还有圆形石片与串珠若干,有价值物什哄抢而光。另据马清林老人讲,他儿时曾发现在此地周
围降大雨时常冲出人骨。从出土作战器物断定,乃辽金时期的墓葬群。
(四)汪家沟古墓葬。地址在东升乡新立屯汪家沟后,在农民齐振达家屋后40米处。
1975年 7月,宋兆新抹墙挖土,距地表80公分处发现红兰色串珠和箭头若干。此事很快传
遍全村,有些农民立即带着铁锹、铁叉前来继续挖掘。又发现护心镜1面,马镫1只,大小不等
的各式箭头数十个,月牙空心铁斧1把,红兰色串珠数十个,战刀3把,各部位人骨数十块,泥
质小陶人1个以及寿牌等。从此,本屯农民断断续续地挖了3天,消息传到了公社,派人制止始
告结束。县图书馆先后两次去现场了解,带回来几个串珠交与绥化地区文物管理站,其他各物
散失无存。初步认定此墓葬为辽金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