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下序
第十九篇 卫生
篇下序
清末民初,随着土地开发,镇基出放而人口迁徙,民间医生、渐次来境,由于诊金、药价
昂贵,劳动人民,大多无力就医用药。生病多采用拔罐、扎针、艾灸等民间土方土法治病。有
的祈求神佛保佑,有的只得“小病挺,大病抗,重病只待见阎王”,疫病流行无法控制。1911
年 4月间,纪家沟、刘家沟发生肺鼠疫人口死亡惨重。2屯8户人家短时间患同一病症,呼吸困
难,呕吐鲜血,朝病夕死,死亡50人,过路乞丐也未幸免。1917年12月间。海丰八方村爆发肺
鼠疫,仅宋氏一家37口死亡31人,2 名长工未逃脱性命。天花、霍乱、白喉、麻疹等疾病也到
处发生、蔓延。儿童病死甚多,有的人家出现后继无人。
西医传入县境较晚,至民国20年(1931)全县城乡仅有西医 5人,中、西医生与药店多设于
城镇。群众求医用药相当困难。
伪满时期,设“县立病院”,供日伪官吏、警察、士绅诊疗,贫苦百姓很少问津。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疾苦。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卫生事业。全县三级医疗
卫生保健网日趋完善。城乡卫生面貌不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危害人民生命健康最
严重的天花、鼠疫、霍乱烈性传染病先后被消灭。并控制了其它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妇女、
儿童保健方面也取得重大成效。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医三支医疗力
量迅速壮大。进入80年代,纤维胃镜、8 型超声波诊断仪、脑血流图等医疗仪器的应用,肺、
肝、心等胸部手术的开展,标志县级医疗技术水平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