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队伍 解放前,望奎医疗事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医疗队伍发展缓慢、素质低下。清末全县仅有
24名游散的中医。民国8年(1919)西医传人。伪满康德7年(1940)才有护理、药剂人员。解放时,
全县医疗队伍发展到250人,其中:中医223人,西医22人,护士4人,药剂师1人。
解放后,为了适应医疗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通过安排军队转业的医务人员,接收国家分
配的大、中专毕业生,组织中医带徒弟,举办卫校和培训班等途径壮大医疗队伍。到1985年全
县各级各类医疗人员发展到1 334人。为1950年的4.6倍。
一、医生
民国初,县境中医多从外地迁入。1912年,境内有25名中医,到民国20年(1931),全县医
生增加到135人,其中西医8人,占医生总数1.68%。
伪满时期,中医虽然受压抑和限制, 仍然自发地发展。西医发展极为迟缓, 伪康德12年
(1945),全县医生共有245人,其中西医22人,占医生总数的9%。
解放后,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生队伍不断壮大。至1956年全县医生增加到 303人,其
中:西医(师、士)21人,占医生总数6.9%。进人70年代,医生队伍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经过
高、中等医学院校系统教育的医生相对增多。据1971年统计,全县西医发展到 150人,占中西
医总数的57.7%。到1985年,全县医生队伍发展到534人。其中:中医386人(主治医师10人,医
师20人、医士100人,村医生256人)、西医146人(主治医师36人、医师37人、医士73人),中西
结合医2人(主治医师1人,医师1人)。
二、护理人员
民国时,望奎城乡虽有10几家私人医院,无正式护理人员。打针、调剂以及处置等项,多
为医生担任,或由家属充任。
伪满县立病院建立,始有护理人员。送李静儒等人去伪北安省看护妇养成所学习,毕业后,
回院工作。
建国时,仅有护士10人。为使护理工作适应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县卫生管理机构,采取
多种途径,培养壮大护理队伍。
1985年护理队伍已达202人,其中:主管护理师 4人,护理师1人,护士94人,护理员97人,
见习护士6人。护理队伍中共有中专毕业程度的56人,占27.7%。
三、药剂人员
民国15年(1926),望奎同发盛药店,由哈尔滨聘请丹麦人樊吉树(中译音)制西药。伪满时
期,县立病院有 1名药剂师。建国后,药剂人员逐年增加。1960年,增至45人。其中:中药剂
士12人,西药剂士8人,调剂员25人。1963年,沈阳药学院毕业分配1名药剂师。1970年药剂人
员发展到55人,其中:中药师6人,西药师1人,中药士12人,西药士20人,调剂员16人。1985
年,全县药剂人员达157人,其中:中药师 5人,西药师3人,中药士21人,西药士13人,调剂
员115人。
四、检验人员
1950年,仅有1名检验人员。1959年,由国家分配来1名检验员。1970年,发展到19人。其
中:检验师3人,检验士14人,检验员2人。1985年,全县医疗机构中检验人员发展到35人。其
中:主管检验师2人,检验师1人,检验士4人,检验员28人。
五、放射线人员
1957年县人民医院调配1名医师担任X光师,1名助手。1960年发展到3人。1975年发展到12
人。随着 X光机的增加,人员逐渐增多。到1985年,全县有放射线人员30人,其中:放射线主
治医师2人,放射线医师3人,放射线技士7人,见习员18人。
六、理疗人员
解放后,理疗人员逐步发展。1950年有10人,1960年为54人,1975年为64人。随着理疗设
备的完善,患者就诊量的增加,到1985年发展到114人。
全县医疗机构技术人员统计表
1950——1985年
全县医疗机构技术人员统计表
续表 1950——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