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中医

第四节 中医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姜万生由阿城县迁入厢蓝三井(火箭乡)行医。光绪三十一年(1905)
又有刘名扬由巴彦县迁恭字二井(海丰镇)开铺行医。此后,接踵而来的有李良春、刘天阁、赵
永和、许廷俊等中医。从五常、青冈、海伦等县迁到水营四井(东郊乡)、坤三段(富饶乡)、水
营二井(卫星镇)行医。到宣统三年(1911),先后由外地迁入中医24人,当地学徒出师的 1人。

  嗣后,随着设治、建县,垦民日多,中医有所发展。民国20年(1931)增到127人(外地迁来
97人,当地学徒出师30人)。伪康德12年(1945)增至 230人,(外地迁来140人,当地出师90人)。
建国前,境内中医已发展为252人(外地来者146人,本县出师的106人)。

  建国前中医呈分散状态。对医术医理不甚探求, 精通医理者为数不多。民国11年(1922)1
月13日。县知事严兆霖呈绥兰道尹谷芝瑞,请求成立“医学研究会”,文载:“窃查职县。荒
辟初开,医材缺乏,悬壶于世上者虽不乏人,无非以牟利为目的,求其医理精通者,实难其选,
是以庸妄杀人之事,时有所闻”。可见当时中医队伍构成之状况,无论外地迁入或本地出师的
对医理一知半解者多,通晓者次之。而精通者如吕健平、阎勇三、刘业儒、李秀峰、于占鳌、
黄岐山等人则屈指可数。中医传统行医,一是开铺行医,有的以经营药业为主。在集镇上设药
铺,雇店员或收徒,门上悬营业牌匾、挂药幌。多数以行医为主,在家开小药铺。二是坐堂行
医,药店老板请医生在店内看病,借以卖药,药商则将医生处方提成金额加在药价之内。三是
游散行医,多是一技之长或医道不高、巫医神汉出身。学会一些方剂,肩挎褡裢走乡串户,专
卖丸、散、膏、丹。中医行为优劣,药品真假,收费高低,无人干涉。

  中医继承拜师学徒,师傅允许出师可行医。有世医,上辈医术传给下一代。有儒医,读书
年久,学成无业,自学成医。民国初期,中医仍处分散状态,自由发展、素质低下。医学研究
会成立后,吕健平任会长,组织定期讲习,提高医术。民国12年(1923),对中医进行考试。合
格者发证书,准予行医,不合格者继续深造。

  日伪时期对金县中医进行了一次审查登记。经审查合格者,由伪民生部发给“汉医许可证”。
推崇西医,压抑中医,中医改称“汉医”,不准带徒弟,限制中医发展。后期成立了“汉医会
望奎支部会”,阎勇三任支部长。

  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中医事业,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中医的方针政策。首
先,建立了“中医联合会”,恢复了中医称谓。然而县境在册中医只有83人,老的相继谢世,
新的知识贫乏,后继乏人。到建国时,全县中医队伍已发展 252名,其中精通医理,临床经验
丰富,群众威望较高的有50人,占总数 20%。如阎勇三、黄岐山、石晶玉、于占鳌、张述宦、
宋春、傅化之、李秀峰、李荫亭、高旭初、石玉璞、唐俊卿、赵润田、杨福祥、刘恩源、韩岐
山、王景达、金万通、刘宗汉、刘业儒等。疏通医理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有150人,占总数50%。
粗通医理临床经验少的有52人,占总数的21%。

  建国后,由于受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影响,曾一度出现要消灭中医和废医存药的倾向。县卫
生科从1950年10月开始对中医甄别选择所谓有培养前途的年青中医学习西医技术,以此逐步淘
汰中医。1953年到1954年,先后举办了 3期中医学西医训练班。因而造成了中医界思想混乱,
有人弃医改行,尤其年事已高的中医感到前景暗淡。

  1955年初,开始纠偏。组织广大中西医药人员学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国医学史》,开
展对民族虚无主义的批判。召开县中医代表会,吸收西医参加,贯彻党的中医政策,深入批判
轻视、歧视、排斥中医的思想,响应党中央“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号召,开展西医学
中医、中医温课和中医带徒弟,当年有72名中医,带徒弟 105人,并给县老中医配备助手,整
理临床经验。

  十年动乱期间,中医事业遭受挫折,有10名中医改行,65名中医下放农村。1978年,中共
中央批转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报告》,强调“要为
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县对老中医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妥善安排。改行的
归队,下放的调回。

  1980年 3月,贯彻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精神。按着“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医三支力
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加强了县中医院的建设。乡镇卫生院建立了中医科。1984年,
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先后选拔11名中医到各级领导岗位。 其中:有卫生局副局长1
人,中医院正副院长3人,中医科主任 2人,乡卫生院长5人。并加强了中医带徒弟和选送年青
中医人省中医学院进修。中医队伍不断扩大,至1985年,全县中医 386人。其中:县人民医院
10人,中医院24人,乡卫生院64人,村卫生所 256人,其它卫生单位15人,个体开业17人。对
中医师进行重点培训,县中医院选送 3名中医到省中医学院进修内科、中药和心电,提高中医
医术,县医学会成立中医学组,挖掘祖国医学遗产,研究中医临床经验。对部分中医士进行培
训。成立中医专业学习班,提高医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