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西医

第五节 西医




  民国 8年(1919)西医张子范从辽宁省迁入望奎,开设“子范医院”。翌年,其兄张克民继
之来县开设“克英医院”。至民国20年,先后有刘博斋、傅崇吾、郑仁洛、马瑞吉、闵道弘、
张树和等 6人相继来县开设医院。至伪康德11年(1944)全县西医已发展到22人,其中:由外地
迁入20人,本地从师成医1人,医大毕业回县开设医院1人。计有外科8人,内科11人,儿科2人,
牙科1人。除刘博斋、马瑞吉、刘承德、张树吾、罗树元、马玉身、智慧剑等7人毕业于医科大
学和医专外,其他多由护士出身或学徒成医自行开业。

  外科医生傅崇吾,专以“六○六”号药治疗花柳、梅毒。朝鲜族大夫闵道弘,开设东济医
院。只能对症治疗时疫和伤风、感冒等常见病,疑难病症则束手无策。常用的西药有磺胺、阿
斯匹林、菲那西汀、咖啡因、沙曹、盐酸吗啡、硼酸、碘酒等。因群众患病多不求西医就诊,
有5家医院迁往外地。到建国前夕,全县西医只剩13人,其中:在县立医院工作8人,个体开业
5人。

  伪康德 7年(1940)县立病院建成后,入病院工作的有西医孟祥春、马瑞吉、麻士亮、智慧
剑、宫岛武夫(日人)、稻田次郎(日人)等 6人和护士5名、药师1名。设病床20张,有内科、外
科。1943年购进小型X光机1台,显微镜1台,因无技术人员,显微镜和X光机均未使用。外科能
做一般外伤处置和脓包切开,难产和截肢手术;内科能治呼吸道和消化道一般疾病。住院病人
寥寥无几,门诊患者日平均不到10人次,多数是日人和伪官吏以及警察、富贾。药品多数由日
本进口,药价昂贵,注射费1次即3元(伪币),打一针需要4—6元(伪币)。

  私立医院,名为医院,实为诊所,规模甚小,设备简陋,不设病床,只看门诊或往诊。处
置、注射、调剂均由医生承担。有的招收学徒充当护士、调剂工作。

  由于中医历史悠久,群众信仰颇深。所以西医传人后,很长时间不被群众信赖,门庭冷落。
“东济医院”气氛阴森,群众不愿就诊,开业不到一年迁走。以后“崇吾医院”、“承德医院”。
以及解放初迁走的“子范医院”、“傅济医院”、“新立医院”、“克英医院”皆因就医者少
而去外地谋生。

  建国后,卫生医疗保健事业迅速发展。技术力量不断增强,医疗水平相应提高,西医诊治
渐被群众接受。1949年县医院接收转业军医1人;1950年接收卫校毕业医士2人;1951年接收大
专毕业医生1人;1952年接收医专毕业生10人;1957年接收医科大学毕业生2人。此后,每年都
有大、中专毕业生来县充实医疗队伍,至1959年西医发展到51人。其中:医师11人,医士40人。
1970年由于城市医生下放增至137人,翌年高达150人。1972年之后,哈尔滨下放医务人员陆续
返城。到1976年减少为 119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西医队伍又不断增加,1985年全县
西医146人,为建国初期1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