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药
第二章 医药
第一节 中药
一、中药业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郭云岐来通江埠开设云生堂药店。翌年,魏秉林迁莲花镇开设兴
盛祥药店。是年秋,申馨斋来望奎县开办锦和盛药店。采购川、广、云、贵药材。成为中药业
的佼佼者。宣统二年(1910),先后有郭禄卿、赵存山 2人,开业于海丰镇:于占鳌开业于望奎
镇;吕殿元、赵启初、何才喜,开业于莲花镇;又有宋文元、杨培善、宋德芝,先后开业于通
江埠;李万顺在厢白三佐开设万顺堂。
建县后,先后有袁中时、杨秀峰、刘茂林、杨青泉、路青山、翠九皋、胡孝廷、郭禄卿、
刘业儒等9人由外地来望奎镇经营中药业。
伪满时期,县境开设中药店即达37户之多(不含民国开设中药店)。其中:望奎县城17户,
莲恭村4户,海丰镇7户,通江村4户,厢白村2户,惠头村2户,滕围村1户。
解放后,对药业经营进行调查登记。县城有中药店28户,西药店 2户;农村有中药店23户,
其中:厢白区3户,惠头区2户,莲花区7户,通江区6户,海丰区4户,滕围区1户,统由工商联
合会管理。
1954年 8月,县土产公司成立医药组,经营部分中药。1955年,医药业合并县供销合作社,
经营中药400余种。同年有23家私营药店成立合作药店。
1956年 1月22日,在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锦和盛、德义同、同发盛、益发合、永
合庆、兴发源、同发顺及裕民药店,合并成立县公私合营药店。同年 7月,过渡为国营药材公
司,设门市部两处,批发部1处。
二、地产药材
野生药材,民国 8年(1919)《望奎县志》载:有防风、桔梗、柴胡、地丁、茵陈、黄芪、
知母、蒲公英、益母蒿、白藓皮、赤芍、白芍、车前子、牛蒡子、苣麦、茴香、扁蓿等四五十
种之多,尤以通肯河岸药源丰富。
建国后,广开药源,辨识药种,就地采购。60年代,每年药材公司收购地产药材有20种,
达七八十吨。“六五”期间,对全县中药材资源分布、品种、蕴藏量进行普查,野生药材81种。
过去一度认为,县境野生药材品种少,致使每年收购数量渐次减少。1985年收购13个品种,33
吨。有车前子、蒲公英、坤草、透骨草、玉竹、扁蓿、益母草、茵陈、艾叶、地丁、黑三棱、
桔梗、黄芪等,占野生药源 24%。种植药材年收购10吨以上,有牛黄子、大力子、枸杞子、板
兰根、黄芪、茴香、荆芥、红花、平贝、大青叶等十余种。
三、制药
解放前,中药商除对中药饮片依传统方法进行炮炙外,还配制丸,散、膏丹中成药。
建国后,1956年药材公司,在县卫生科与药检查所监督下,选用上等药材,制银翘解毒丸、
苏合丸、清脑丸、活络丹、七厘散、黄连上清丸、小儿惊风散、龙胆健胃散、人参归脾丸等十
余种中成药。供应县各医疗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