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疾病预防
第三章 防疫保健
第一节 疾病预防
一、防疫机构
县卫生防疫站建于1956年,配编6人。1966年增加至12人,其中:医师 3人、医士5人,检
验员2人,护士1人。1967年卫生防疫站并入县医院设防疫科。1969年机构恢复,编制 9人,其
中:医师1人,医士3人,检验员2人。
“六五”期间,改革开放搞活,卫生防疫面临任务之巨,人力不断得到加强。1984年人员
增至49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主治中医师1人,医师6人,检验师2人,西医士10人,检验员
3人,初级人员18人。行政人员8人。
卫生防疫站设防疫科、监测科、检验科、宣传科和办公室。1983年,增设食品卫生科。1984
年,增设地方病防治科和学校卫生科。
防疫设备不断完善。1956年有显微镜 1台。1960年,添置分析天平、水浴箱、烘干箱、高
压灭菌器。1963年添置电冰箱。1973年到1981年,先后购置大型器械电冰箱3台,7.2分度比色
计2台,真空泵1台,30毫安X光机1台,救护车1辆。
1976年末,建立基层防疫组织,有11个公社设卫生防疫组。大队卫生所设 1名专职防疫医
生,负责疫情报告、监测、处理和预防接种以及卫生监督。1979年实行卫生防疫记分评比、分
等奖励制度。1985年,对疫情管理、 计划免疫工作进行了联合检查。评出村卫生所先进集体5
个,防疫医生先进个人8个,给予了表彰和奖励。
二、地方病防治
县境内地方病只有甲状腺肿,分布面广。
1959年3月开始甲状腺肿防治工作。全县组织175名防治队人员,分为12个防治组,对全县
12个公社开展普查、普治工作。共普查35个生产大队,105个小队,查出患者495人。以针刺局
部,“天突”、“气舍”、“医风” 3个穴位,口服“五海散”治疗313人,治愈135人,疗效
显著的109人,症状减轻的69人。经观察,近期疗效显著,而6个月后,全部复发。
1974年5月,召开防治地甲病会议后,至1975年末,全县查出地甲病患者2 454人,采用碘
化钾治疗。由于药源不足,药费自负,大部分没有坚持服用。
翌年5月,向病区东郊、红星、东升、东风、火箭、先锋、海丰供应加碘食盐。
1978年,建立起县、乡、村三级防治网。病区的每个自然村设置了义务送药员,“送药到
口,吃了再走”。对患者除口服碘化钾胶丸外,给 2毫升碘酊注射。治疗3 255人,治愈1 959
人,治愈率60.2%。1979年查出现患8 515人,对6 690人进行碘化钾治疗。
1980年,县拨防治经费1.4万元,由120名医生组成防治工作队,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从
3月到 9月,查清地甲病区有13个公社、148个大队、888个小队、457个自然屯。患地甲病1.39
万人,占病区总人口的7.82%。采用碘化钾胶丸进行治疗,每人每次500毫克,半月服 1次,治
愈1.1万人,治愈率为79.13%。
在农村中、小学生中,查出甲状腺肿9 939人。其中:甲状腺肿病3 710人,生理性甲状腺
肿大6 229人,治愈8 607人,治愈率为86.6%。
经过 3次联合检查,病区人口全部吃上碘盐。地甲病得到进一步控制,发病率下降。同年
11月,经省、地检查验收,碘盐供应率99%,治愈率86%,患病率降到1.73%,达到控制标准。
1981年7月,在地甲病重病区通江镇坤头前新立屯发现克汀病。在8~15岁的43名儿童中,
智力低下、不能读书的27人;在6~7岁的35名儿童中,智力低下的占14人。经省地方病办公室
派医生确诊,有14名儿童患克汀病,不仅不识数、连姓名也不知。对克汀病呆儿拍了 X光片及
心电图等检查,建立治疗卡片,经一年多综合治疗,智力低下的亦能数百数。到1983年已有13
人进了小学。
“六五”期间,由于病情得到控制,防治有所放松。1984年患者出现复发之势,新患增加。
1985年4月普查43.45万人中,查出地甲病人1.34万人,占3.08%。投药治疗1.26万元,治愈6 460
人,占51.3%。
三、预防接种
光绪三十四年(1908)望奎地区始有种痘医生,俗称“花先生”。采患儿痘浆为健康儿童接
种。预防天花,民国10年(1921)传入牛痘浆接种,价格昂贵。致使贫苦群众无力接种,“天花
传染”,重者死亡,轻者留下斑痕。
伪满时期,虽然实施免费种痘,但民众不信任。伪康德 7年(1940)春,进行强制性全民种
痘,多数人种后挤出花浆用水冲洗,或以白菜擦掉。《滨北线背后地经济事情》中载:“县内
每年有少数人出天花,种牛痘虽是公费,但须以强制的接种,可是种牛痘的人也是极少数”。
解放后,1947年11月开展全民接种“五联疫苗” (鼠疫、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型
菌苗)。由县医院和卫生工作者协会组织个体开业医, 深入农村,广泛宣传。完成22万人的接
种任务,占总人口 92%以上。1950年依据国家《种痘暂行办法》的规定和东北地区提出1951到
1952年消灭天花的要求,开展全民种痘。全县接种24.51万人,接种率99%。1951年春秋两季接
种牛痘22.42万人,占总人口89.7%,接种伤寒疫苗1.65万人。1953年接种鼠疫、霍乱、伤寒疫
苗7.15万人。由1954年至1956年,反复接种牛痘3.25万人,伤寒疫苗3.44万人。1957年到1966
年10年间,共种牛痘12次,16.68万人,伤寒疫苗接种1.59万人,痢疾噬菌体1.31万人。
“文化大革命”中断了牛痘接种工作。1976年至1982年全县接种牛痘12.34万人份(因天花
传染源根除,此后停止接种),种伤寒疫苗5.89万人,卡介苗11万人,白百破疫苗14.87万人,
狂犬疫苗1 250人,麻疹疫苗21.92万人,小儿麻痹糖丸26.78万人。从1983年3月起,实行计划
免疫,对 7岁以下儿童实行基础免疫。接种伤寒疫苗5 000人份,白百破二联9 500人份,白百
破三联疫苗1.85万人份,麻疹疫苗3.56万人份,白喉类毒素9 000人份,流脑疫苗4万人份,小
儿麻痹糖丸2.09万人份。
1984年,儿童基础免疫得到全面落实,麻疹疫苗接种1.55万人份,白百破三联疫苗1.71万
人份,服小儿麻痹糖丸2.61万人份,伤寒疫苗 3 656人,流脑疫苗5.78万人份,白百破二联疫
苗2 365人份。
四、传染病防治
鼠疫。清末民初,鼠疫由哈尔滨、绥化传人望奎境内。纪家沟(厢白乡团结村)纪青云之弟
纪老五,去哈尔滨贩卖金银首饰,归家两天后,口吐鲜血,呼吸困难,朝病夕亡。乡里不知其
患瘟疫,料理埋葬时,其家人又出现吐血症状,5天内全家死亡18口。该屯5户人家,计死亡30
人。县城北门外刘家沟3户人家,死亡21人,其中刘长吉家18人,死亡14人;孟家沟死7人。波
及县城人心恐慌,居民闭户,店铺停业,路断人稀,不相来往。死亡难以数计,大人死于街头,
孩子身边啼哭,尸体无人掩埋,鼠疫流行3个月之久。
民国 7年(1918),鼠疫在县境局部地区发生,海丰镇八方村宋家,连同长工37人,数日内
死亡31人。医生不应诊,当局无人问。
解放后,大力开展综合性预防工作,此病从未发生。
霍乱。民国11年(1922)霍乱流行,发病急、传播快,上吐下泻,朝病夕死,俗称“快当行”。
莲花镇宽五井发生霍乱,无一户幸免,赵春8口人 4天内病死5人。滕围一带流行甚广,死亡之
多,向无统计。解放后,霍乱经五联疫苗预防,再未发生。
天花。解放前,天花年年发生与流行,死亡率高,幸存者留一脸斑痕。1983年,通江镇调
查有麻子37人。伪康德 9年(1942),县城西南隅天花大流行,儿童死亡无数。解放后全民接种
“牛痘”,消除发病因素。
伤寒。俗称“窝子病”,一人得病,传染全家,乃至亲友邻里。民国和伪满时期,疫区渐
为扩大,发病率高达4‰,死亡率高达20%。
解放后,加强了防治工作。由于伤寒疫苗注射反映大,群众一时很难接受。1959年发病率
开始上升,县成立了除害灭病指挥部,组织了机动防疫队,公社建立了防疫小组。采取综合防
治措施,消灭苍蝇;改良水井,保护水源;注意饮食卫生;宣传防治知识;进行疫苗接种;健
全疫情报告网;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预防;疫区水井、居室、用具进行消毒处理;隔离
治疗现患。1962年患病达1 871人,发病率5.72‰。翌年患病1 131人发病率降到3.38‰。
1976年灵山乡红七村于家屯,96户有84户发生伤寒病。557人中107人发病,发病率为19.2%,
其中 4例肠穿孔。县组织医疗队深入病区,建立家庭病床,打针、投药,经过25天治愈了大部
现患,控制了疫情蔓延。1984年,伤寒及副伤寒全年发病16人全部治愈。
麻疹:民国年间麻疹流行甚广,发病率最高,易感人群无一幸免。小儿患疹易合并肺炎,
死亡率达60%。
伪满时期,每年小儿麻疹流行期,大量死亡,沟洼草甸上,病死儿童到处可见。
建国后,1959年、1964年、1969年发生三次麻疹大流行。特别是1959年,患麻疹病者9 082
人,死亡 235人,病死率2.5%。每年春季县、社、队三级医疗机构,组织医务人员开展综合性
防治工作。1、流行村屯禁止相互串门,对易感儿童投胎盘球蛋白、 雷击散、紫草汤、脐带粉、
尿泡鸡蛋,增强易感儿童免疫力。2、积极治疗现患,送医送药上门。3、加强护理,防止合并
症。4、大力宣传防治科学知识。麻疹发病强度逐年减弱。1985年全县只发生9例麻疹病。
流脑。196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流行。全县发生830例,死亡40人,病死率为4.82%。
1983年,全县发生流脑病217例,死亡 4人,病死率为1.84%。防病指挥部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病
区,采用磺胺制剂进行预防和治疗,控制了疫情发展。
猩红热。1974年猩红热流行,全县有385例,无死亡。1984年发生24例,无死亡。
流行性出血热。1959年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人96例,进行全民捕鼠大会战,取得明显效果。
1975年出血热发病30例。1980年、1984年开展两次捕鼠会战,发病率显著下降。
性病。即花柳病,流传很广,毒害颇深。伪满医院设花柳病科,县城崇吾医院、子范医院
每天接待注射“914”、“606”号药的病患者即达20余人次。解放后,由于取消妓院,性病传
播随之消失。
结核病。解放前,结核病(痨病)被视为不治之症。建国后,逐步开展防治工作。1959年春,
县成立结核病防治院,设床位20张,收治患者。5 月,县人民医院设结核病防治科。结核病治
疗,以痰菌阳性病人为主,以开放性患者为重点,采用化疗用药。
主要预防采取卡介苗接种免疫,对象以新生儿为主。对15岁以下儿童及小学一年级、初中
一年级学生进行补种。1981年至1983年,补种婴儿卡介苗6 018人。1983年,新生儿接种2 563
人,占65.43%。1985年,举办接种学习班,进行现场操作。当年对城乡 4 638名新生儿进行卡
介苗免疫,以及小学学生2.17万名复种了卡介苗。
五、职业病防治
(一)工业职业病
解放后,地方工业相继而兴,中、小型工厂日增,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职工日益增多。1963
年,县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联合测查。在县城工业、粮食、建设、交通和机械等系统的25个工业
企业进行了检查,发现:矽、苯、铅、汽油、氨和毛、棉麻等有毒有害粉尘,气液浓度均超过
国家规定标准。农具厂、机床厂 3个铸造车间,均未采取湿式作业,清砂过筛的矽尘飞扬。印
刷厂的铸字工、运输公司的修理工、喷漆工、水箱工、木器厂的镜品工,都经常接触铅、汽油、
苯等有害物质,作业场所通风不好,又未能严密封闭。
经过增加劳动保护,改善作业环境,职业病逐渐减少。十年动乱期间,职业病发病率上升。
1976年对39个工厂从事有害作业的 872人进行了职业病普查。发现:接触铅的39人,占受检人
数4.7%;接触苯及其他混合物的34人,占受检人物3.9%;血液检验39人,血小板计数每立方毫
米4.5万以下者有1人;尿铅阳性有2人,检查确诊铅中毒2人;苯中毒列为观察对象6人。
测定集体企业,产生粉尘的工厂14家,职工总数3 338名,接触粉尘的工人673人。
对14家粉尘浓度测定,最高的每立方米194毫克,超过国家规定标准184倍,最低的31.2毫
克,超过2.12倍。发现矽肺病3人,尘肺观察对象7人。采取护、管、改、教、查等综合措施,
降低矽尘浓度,并及时进行治疗。
1982年,对县内64个社队企业(包括各系统自办企业)进行监测。其中:社办企业51个,队
办企业2个,个体办7个,单位办2个,学校办 2个。有粉尘的工厂29个,工人342名(男245,女
97);产生噪音的工厂4个,工人10人;产生高温的工厂30个,工人395人(男383,女12);产生
震动的工厂1个,工人2人。经常检查,按时体检,以预防职业病发生。
(二)农业职业病
随着科学种田, 农药品种增多,施用 “666”、“滴滴涕”、“乐果”、 “敌百虫”、
“敌敌畏”、“赛力散”、“敌枯霜”、“硫酸酮”、“敌杀死”和“1605”等农药。中毒事
件屡有发生。1965年 5月,319个生产队使用“1605”农药拌种,接触“1605”社员4 610人,
先后有99个生产队发生中毒事件,社员中毒较重的84人。经过及时抢救,全部脱险。事件发生
后,引起了县预防部门重视,县、社、队普遍建立预防农药中毒组织,并抽出 1 200专业人员
进行防护培训。
(三)放射防护
1980年以来,由县人民医院、卫生防疫站的放射监护人员组成检查组。对放射线的机房面
积、防护墙、X光的附加设备及输出量,进行了实地监测。 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改进,加强了
从事放射线工作的医务人员的健康保护措施。1983年,对所有 X光机统一配备了成套的防护设
备。最大限度减少放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对从事放射线工作的医务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
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放射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