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妇幼保健

第三节 妇幼保健




  一、机构沿革

  县妇幼保健站建于1956年6月,配编7人。翌年11月,合并于县人民医院。1959年分出,设
妇幼保健院。1962年 8月,改名妇幼保健站。“文化大革命”中机构撤销。1972年恢复妇幼保
健机构。1982年设床位14张,到1985年发展到30张。有医技人员41人,行政人员11人。1981年
县拨款5万元,修建了一幢500平方米的2层楼房。1982年9月,省卫生厅拨款12万元,扩建成1 100
平方米的3层楼房。设有计划生育门诊、妇科门诊、注射、检验、X光、心电、手术、分娩各室,
以及药房、住院处和妇幼保健组、幼儿保健组等。主治医师3人,医士12人,妇幼医生3人,护
士2人,药剂士3人,检验士3人,X光技士3人,护理员5人,保健员7人。

  乡(镇)妇幼保健。建国后,改造旧产婆,培养接生员,一般较大村落,有了接生站。

  1954年,一区(望奎镇)、五区(通江)、九区(莲花) 3处重点区建立妇幼保健站。翌年,增
设十区(惠七镇)妇幼保健站。1956年,一区妇幼保健站,并入县妇幼保健站,其余 3站并入区
卫生所。区卫生所设专人,开展妇幼卫生工作。

  1958年,公社卫生院配备了妇幼保健医。1963年, 全县公社卫生院有妇幼保健医18人(望
奎镇2名)。1972年,大队卫生所配备149名卫生员,各小队有不脱产的接生员。

  1976年,有9个大队办起了妇检室,194个大队配齐了保健员。

  二、妇女保健

  (一)普及新法接生

  解放前,妇女生孩子谓“过关口”,卷炕席,铺柴草,沿河农民以黄沙铺炕分娩。遇有难
产,产婆则以钩子或剪子穿,造成子宫破裂,或因破伤风死亡,新生儿成活率低下。

  建国后,人民政府开始举办训练班,改造旧产婆,推广 “一躺三消”接生法(即产婆手、
臂消毒、产妇周围消毒、器械消毒并躺着生)。1950年培训接生员90人。

  1951年培训接生员155人,并建立接生站14个。规定接生费1至2元。应用新法接生达15.7%。
1954年,又有237名接生员到县受训7天,装备产包218套。训后考核,合格者发给《接生证书》,
此间新法接生率达25.4%。1958年5月,培训接生员588人,建立接生站110个。同年9月,在公社
卫生院设中心产院,108个大队设产房,有简易产床521张,新法接生率达86.5%。1960年 4月,
新建产院68处,产床287张,全年入产院分娩产妇409人。新法接生率达92.7%,分娩实行免费。

  1963年,对农村妇幼保健工作进行整顿,撤销了农村产院和接生站,接生员个人开业。1965
年统计,全县有接生员502人,其中:老接生员377人,新接生员125人。

  1973年复训接生员440人,新法接生率达88.9%。1976年 5月,对新法接生实行大检查,被
检接生员510人,其中执行新法的496人。检查新生儿692人,其中采取新法的665人。

  1979年,开展科学接生,全县接生员分两次复培586人次,有科学产包62套,补充230套。
至1984年统计,全县出生婴儿4 630人,以新法接生4 399人,占95%。

  (二)劳动保护

  解放前,妇女无社会地位,更无保健可言。解放后,妇女获得解放,从事社会各方面劳动
日益增多,各级妇女组织及卫生医疗部门,广泛开展妇女卫生及劳动保护宣传工作。

  对妇女劳动,采取“四期”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劳动保护措施。农村从互助组
到高级社,在调配妇女劳动工种上,坚持“三调三不调”的原则。即:月经期调干不调湿;孕
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

  公社化对妇女劳动保护工作更进一步加强,在火箭公社厢蓝三大队试点,实行“五期挂牌
制”(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生产队长对挂牌妇女予以照顾,安排适应的农活。
在城镇开展妇女四期劳动保护,工厂企业单位,依据已婚与未婚特点,适当地调配工作。有的
单位女工较多,还建立了保健室,使妇女病相应减少。

  (三)妇女病防治

  阴道炎、宫颈炎是妇女的常见病。由于产期过多过重劳动,子宫脱垂、尿瘘等病在农村妇
女中也多发生,严重地危害妇女健康。

  建国后,开展妇女病防治。1962年,县妇幼保健站深入农村普查5 612人。有706人患病,
患病率为12.58%。其中:子宫脱垂201人, 尿瘘2人,宫颈炎298人, 阴道炎205人。采取中药
“补中益气汤”、“针灸”、“篦麻籽阴道栓”等法治疗子宫脱垂,治愈了50例。1964年普查,
患子宫脱垂697人,尿瘘 8人,对其中200名Ⅰ、Ⅱ度子宫脱垂患者,给子宫托和补中益气汤治
疗,全愈130人,占65%。1974年,县妇幼保健站分片包干与公社医院开展“两病” (子宫脱垂、
尿瘘)普查、.普治工作。普查2.11万名妇女,查出现患4 627人,其中:子宫脱垂459人、尿瘘
8人、附件炎593人、宫颈炎2 769人、子宫脱瘤191人、不孕症204人、阴道炎403人。子宫脱垂,
采取子宫托,治愈80人。对宫颈炎采取桃红膏、珍珠散治疗,效果显著。1976年,大量用墓头
茴治疗宫颈炎。1977年7月,集中子宫脱垂患者到县人民医院,使用“291—3—4”药品治疗150
人,上子宫托200人,中药加针灸治疗40人。8名尿瘘患者,由妇幼保健站送哈医大医院进行手
术。

  1978年,县妇幼保健站对150名子宫脱垂患者采用了“291—3—4”治愈,经观察,有复发
者 112人,虽疗效显著,却难巩固。翌年,对子宫脱垂采取手术与上托疗法,经观察,效果尤
佳。1985年,手术上托治疗为 150人,对宫颈炎、阴道炎,采取珍珠散、妇炎灵、洗必泰栓等
药治疗4 995人,也收到良效。

  三、儿童保健

  (一)托儿卫生

  解放后,重视儿童保健发展托儿事业。到1958年,全县农村有托儿组织 824处,入托儿童
9 825人,季节性托儿组709个。县妇联、县妇幼保健站在火箭公社进行托儿保健“一条龙”试
点,培训保育员、保教员35人。帮助托儿所、组建立保健制度,指导开展儿童水浴、日光浴、
空气浴“三浴”锻炼。推行一人一巾一盆,防止了疾病传播。1962年宣传儿童保健常识,培训
保育员29人,幼儿教师19人。1972年,县办妇幼保健班,参加学习的17名妇幼干部回各公社举
办保育员训练班。

  1979年,县妇联召开儿保工作会议,有妇女干部、保育员 175人参加。会议期间请医师李
静儒讲授儿童保健课和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此后举办各种儿童保健学习班,制定
了《儿童保健常规》、《保育员手则》等等。

  (二)儿病防治

  1964年,县妇幼保健站定期为儿童接种牛痘、卡介苗划痕、口服小儿麻痹糖丸、注射麻疹
疫苗。1973年5月,县妇幼保健站在先锋公社进行防治婴幼儿疾病普查试点。普查7岁以下儿童
1 418人,查出患病儿202人,病率达14.25%。其中:小儿贫血57人,佝偻病98人,营养不良32
人,寄生虫病9人,其他6人。

  采取骨化醇、钙片、V丁胶性钙对佝偻病、营养不良、 小儿贫血病进行治疗。并指导群众
自制鱼骨粉、蛋壳粉喂养患儿。1979年初,县卫生科、教育科、妇联,联合举办了防治小儿两
病培训班。培训109人。并开展大规模的驱蛔工作。县财政拨医药费4 821元,给全县4.89万名
儿童服了驱蛔虫药,其中:排虫人数1.39万人,占服药人数的28.4%,驱掉蛔虫1.55万条。

  1982年,妇幼保健站组织16名妇幼干部,深入莲花、灯塔、东郊、富源、卫星、望奎镇,
给1 479名3岁以下幼儿肌注或口服骨化醇,防小儿佝偻病。1983年9月,在望奎镇120名儿童中
进行观察、对比,研究V—


查出疾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