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四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衣食住行




  一、衣饰铺设

  (一)服饰

  在20世纪初,当地的服饰都按满族人的习惯。民初,至伪满时期,除年老的满族妇女与汉
族妇女头饰稍有差异外,其它衣着无异,富家绫罗绸缎,穷家粗布劣棉,达官贵人始终以长袍、
马褂为常服。就季节而言,其种类可分为皮、棉、夹、单4种。

  冬季:皮袍、小皮袄、皮裤、皮套裤、皮坎肩、棉袍、大棉袄、棉马褂、棉裤、棉套裤、
棉坎肩。

  春秋:夹袍(亦称大夹袄)、夹马褂、小夹袄、夹裤、夹坎肩。

  此三季,人们除衬衣、衬裤外,多采用青兰、深灰、藏兰等吸光较强的深色衣料。

  夏季:大布衫、小布衫、单裤、汗衫、背心等。多着反光力强的漂白、原白、蛋青、淡灰
等色的衣服。

  劳动人民:冬季多穿老羊皮袄,长筒棉裤或皮裤,间有穿短袄、窄袖口、腰扎青布,两腕
套皮套袖。也有穿棉袍,在劳动时将前下摆撩起,掖于腰带之间。夏季,多穿白大布或细布短
褂,下着长腿筒裤,头戴草帽,足着布便鞋。

  绅商官吏:冬季多用直毛狐、鼬、貉、猞猁皮袍,间有羊皮袍,外罩马褂或坎肩,下着扎
腿皮裤或棉裤。面用深色绸缎、呢绒或哔叽。颈围毛线或丝织品围巾,春秋着夹袍、马褂、夹
裤。

  中老年妇女:着小开气旗袍或外套坎肩,或穿及膝半截大棉袄与大布衫,长腿裤扎腿带,
白布袜,白底青布便鞋,头梳顶髻簪发,戴小金银耳环与银手镯。

  青年妇女:民国初年,冬季常穿半截或长袖齐膝长袍,长筒裤外套大衣,散披短发,戴手
镯耳环,毛袜棉鞋。春秋和夏季,穿过膝线袜,间有穿短袄长裤,上衣宽袖头,宽下奓、筒裤,
宽裤口,配五彩花边下镶丝绦。农村妇女,多自制挑线花边,或绣万字不到头图案,以示手巧。
女学生有穿褶叠长裙。到伪满时期青年妇女改为半截短袖长袍,采取三截腰样式,窄下摆,小
开气,也有少数穿连衣裙。

  儿童穿着:也以旗袍、长裤为标准,男孩也戴手镯或银锁。发式前留垂髫,后留老毛。小
姑娘习惯扎单双辫,额留垂髫。

  (二)顶冠

  戴帽也有季节之分。冬季所戴之皮帽,多以猫、兔、羊、狗皮为主,但是少数富商、官绅、
地主多以貉、獭等毛皮为冠。以布、毡、呢、皮为面制造。春秋季节戴毡帽(俗称礼帽)、布帽
或缎帽。礼帽为圆筒宽沿,以绸、麻黑带为箍,用呢毡或鹿皮制造;布帽,也有家庭自制;缎
帽,俗称“瓜皮帽”,为六幂缎面布里,内衬硬壳没沿上缀红色疙疸(服丧期缀白疙疸)。夏季,
因遮阳光与防雨,多戴草帽或苇笠头,草帽以麦杆或秫秸为原料。农民喜戴粗制小沿草帽,大
沿草帽,多为下地劳动时遮光防雨。还有一种“巴拿马帽”,多系绅商官吏或学者戴。老年人
冬季常戴自制之风帽。是一种仿古形带披肩物,盔下三面幕扇,下颏合围,用带或扣系紧,青
布为面,兰白布为里,内絮棉花。青壮年商人,也有戴缎面双耳包或兔皮自制之毛圈,中以一
带相连。冬季到来。不论男女老幼。都围线织或毛织品围巾,殷富者偶有围整张狐狸皮。

  (三)靴鞋

  靰鞡:每只用较好熟牛、马皮,前沿折皱,四面兜起,缀上鞋耳,用木楦压制而成。穿时
内絮靰鞡草,以2尺长窄皮带穿耳系于踝间,踏雪履冰,轻便保暖。

  毡鞋:系厚毛毡制品,多为白面青绒沿边,下缀寸许厚底,但行动不便,多属年迈绅、商
穿用。

  棉鞋:家庭自制品,样式随时代而改变。

  夹鞋:家庭自制品,布面布里,鞋底用旧布粘糊袼褙、沿边,用麻绳纳制而成。

  皮袜:狗皮制做,短勒,毛朝里穿用。

  毡袜:长勒,专业制品。

  棉袜:白布里,兰布里,中絮棉花。

  夹袜:也以白布自制,用合股线纳底,两扇袜面,中间缉缝合成。

  线袜:民国以后,代替了布袜,普及城乡,进而演变为丝织品。但农民在夏季劳动时,着
袜者不多。

  (四)铺设

  褥被毡毯,是必备品,但贫富之差,悬殊很大。

  炕毡:系洗净之羊毛用粘合剂擀制而成。

  炕毯:分毛制品和棉制品两种。毛毯系用羊、牛或狗毛等织成。线织品以色线织成。

  被:分缎、哔叽和布 3种。中絮绵或棉,以兰白市布为里。缎面和哔叽面。中絮棉者较稀,
布面中絮棉,系普通家庭之用品。但农村多深兰或青布之抹花被,里面皆用稀薄面浆涤,以使
其耐磨而便于再洗。尚有夏季用夹被。

  褥:也分缎面、哔叽面和布面3种。但农村多用图案形抹花褥面。

  炕单与苫单:地方遍铺炕席,用炕单者很少,但为被褥长久洁净,清晨叠被后,多用苫单
苫,其料多用双幅兰布或白布,以后,多改用印花炕单。

  障帘与幔帐:地方居住条件差,婆媳、妯娌间多居对面炕。在炕沿上方设一横杆,尔头连
于两壁间,上悬障帘。白天将障帘折叠成长方形搭在杆上,入寝时打开下放。幔帐多用双幅兰
白布制,上挂线绣或丝绣花卉图案为横楣,下设两扇白布为障帘。

  (五)服饰变革

  民国初年是以清朝式样而流传,伪满时期仿效日本及西欧,解放初,长袍旗装渐被灰、黑
色人民服、中山装所取代,稍后以吊兜服、卷脚裤为时兴,多穿解放胶鞋。男女略差,农村常
着短便服。后灰色改为藏兰色,衣料多为斜纹、坎布、花达呢。冬季兔、狗皮长耳帽,大棉袄,
腰结带,靰鞡脚。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提高。不论城乡,穿着都由单一改为多颜色、多类型,式样新颖。西
服、高跟鞋、牛仔裤很为流行。

  发式:男发由光头到分发式,以及长发大鬓角。女发式多样化,青年式、半短过颈、微卷
发稍,少数由短发或梳单、双辫已向短发或半短发长发披肩过渡。农村妇女多仿效城市。

  成人冬季改用毛衣、毛裤外着单衣套,或皮、棉大衣、夹克:多戴毛线小帽,着长围巾,
身穿羽绒服、风雪衫、皮夹克,颜色多为红、兰、灰、米黄等,春秋两季穿羊毛衫、棒线罩衣。
无论城市、乡村,穿戴与陈设正朝着新奇、美观、华丽、大方、典雅、耐久的方向进化。

  二、饮食

  望奎地处中温地带,夏短冬长,人们多需含脂肪食物,多量多餐,喜干不喜稀为当地群众
的饮食特征。

  过去劳动人民,夏日(立夏至中秋),习于 3餐,如面条、小米干饭、臭米面条、黄面切糕、
黄米面豆包、烙油饼等。副食多吃拌凉菜、大葱蘸大酱、小白菜、生菜等。习饮生水,越凉越
称“解渴”。冬季天短,一般早晚两餐,煮玉米


细粮,则用于年节。平时除来亲友外,很少食用。副食多用酸菜、大萝卜、土豆等,加以荤油、
大酱炸锅,加水煮,俗称“熬菜”。重量不重质,以多吃为快。过春节有杀猪之风,即或较贫
困之家,也自养自杀,很少出售,有一年到头犒劳的含意。杀猪多在冬至前后,遍邀亲友,烧
酒白片肉配以血肠,大碗大块食之。以吃饱喝足为乐。

  富户:习俗与劳动人民略同,只对长者或老年人,日以另做较好的主副食,所谓“小锅”。
来客时,以烟、茶、酒、肉招待。家人兼或有改善伙食的习惯,以馒头、面条、烙饼、饺子、
包子、大米干饭等为主,年节则备以宴席。

  商户:平时食小米粥、高粱米焖饭、玉米面窝窝头。讲究初一、十五吃饺子,兼有“逢五
排十”,外加“三八”改善伙食的习惯。山东人爱食大煎饼、烧羊肉;山西人喜做大米烩猪肉
(俗称“老虎不出洞)、卤面条、削面片等;河北人爱吃高粱米干饭、抻面条、压饴馅等。菜肴
做法,一般无大区别,唯山西人在佐料上偏重于醋,山东人偏重于辣椒。

  饮食品摊贩,陈设街头巷尾或走街串巷,专卖豆腐脑、馒头、油炸糕、烧饼、麻花和炸果
子等,供市民和上街农民“小吃”。每到冬季,有“开壶油茶”担子。

  建国后,饮食也相应地得到改善。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正向着吃细粮或吃高
营养食物的方面发展。据1985年县统计资料载:面粉、大米在全县人民口粮中占 1/7,富强粉、
砂子面争相食用。议价食油销量逐渐增加,肉类每人每年平均10公斤以上,伴有禽蛋。啤酒、
饮料已被劳动者所接受。

  三、住宅

  城乡居民的住宅,均为适应当地特定的气候条件而建造。绝大部取座北朝南向。庭院宽敞,
讲究保温。适宜采光。

  (一)建国前的住宅

  富户:多用砖瓦结构木架建造,以三五七间较多,外部起脊出檐, 设玻璃窗采光,每间4
扇。1间1壁,一头开门的,俗称“筒子屋”。中间开门的,俗称“一明两暗”,以东屋为“大”,
多为长辈人居住。筒子屋,年轻妇女住里屋,以图方便。

  屋内多设南炕,进门的房间,按锅设灶,灶通内室土炕,烟囱置于东西墙外。建厢房,则
做为仓库或雇工伙房。

  中等人家:多采取土木结构,屋顶苫草,外部起檐过墙,以三五间者为多,中间开门为过
道兼厨房,设灶以通室内火炕。房舍东西建以小房,东称“耳房”,西称“偏厦”。房舍四周
夹以柳条或秫秸,为屏障。

  城乡贫民:条件稍裕建二三间草正房,余者多建两间厢房,或“马架子”,省工省料,或
租房间半,小辈住北炕、老辈住南炕,也有两家同租间半,各立锅灶,通于室内,夜间各自放
下幔帐。

  设备:富家设“炕衾”、被阁、卧柜、桌椅、皮箱、木箱等。中等户有大柜、木箱、坐柜、
方凳。炕上铺秫秸蔗。冬季家家有铁制与泥制火盆。

  (二)建国后的住宅

  经过土地改革,群众住宅条件得到改善,居住面积不断扩大,农民自建住房,或 3间或两
间为一家。家庭结构有祖孙三代同室,而变为分室同居,户数1985年较建国时增多1.14倍,房
屋增加4.57倍。

  1976年前多建土木结构房屋,逐步发展为砖瓦结构或一面青房,县城职工住宅有公建与私
建两种形式,到1985年县城职工人均住宅为 8.2平方米。住宅建筑1980年以后渐趋新式单元化,
垛窄、大玻璃窗,前过道、后走廊,分为居室、客厅、厨房。多以薄铁皮为屋顶。

  农村住宅人均 7.9平方米。一般多建一面青与“拉合辫”房,兼有少数砖瓦结构房,屋顶
苫草愈来减少,多改用油毡纸或薄铁皮。多数农家采取南炕,为冬季透光取暖。城市职工以土
暖气取暖占住宅的40%,以火炉、火墙取暖的占60%。

  四、行旅

  解放前,境内皆是土路,穷乡僻壤,荒径小道,行路艰辛,徒步而行。农民进城赶集,运
输多数肩挑、肩扛,少数用以花轱辘车,冬季兼用爬犁(雪橇)代步。惟地主豪绅出外则用马轿
车,殷富之冢有大铁车,或骑走马之类行程各地。妇女常年不出三门四户。自行车极少见,每
逢雨季道路泥泞,大水冲刷,路断人稀,晴日辙深如削,路面坎坷,莫说人行,马过常有折足
之险。匪盗蜂起,行无保障。

  解放后,旧貌改观,砂石乡路、渣油公路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汽车、轮式机车已取
代花轮、大铁车,即便公社化前生产队发展起来,为数甚多的胶轮车现多为闲弃,有的改做机
械拖车之用。自行车已遍及城乡。路不受阻,行旅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