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婚丧嫁娶
第二节 婚丧嫁娶
望奎设治后,婚丧嫁娶的程序,仍沿袭清朝时的传统习惯,由于满、汉族杂居,有时汉族
习俗从满,亦有时满族习俗从汉,成了满、汉族的混合礼俗。
一、婚礼
封建婚姻,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婚姻:一是“门当户对”的买卖婚姻,故产
生逼婚、骗婚、纳妾、童养媳等弊端。以逃婚、殉婚、抗婚现象屡有发生。一般婚姻程序:
(一)问名,俗称“提亲”。托请媒人,介绍对方家境、属相、面貌和个性等,得两家同意,
互求问卜。按双方之生辰八字,查定吉凶,通称为“合婚”。再互换庚帖,循序而进。
(二)纳采,俗称“过小礼”。根据双方协议而定彩礼之多寡,其中包括钱和衣物及首饰等。
在择吉行聘期间,由男方以匣盛衣料、首饰兼有猪肉、喜酒等馈送女家。
(三)纳吉,俗称“相门户”,也叫“会亲家”。先由女方家长率亲友到男家登门相亲,男
方父母以“装烟钱”为名,馈赠给女方,旋即设席款待。两亲家推杯换盏,热闹一场,男方也
到女家会亲,形式类同。
(四)纳征,俗称“过大礼”。男方家长带领近亲,偕同媒人到女家交付既定之大部彩礼,
并相互介绍在场近亲之关系与称呼。最后,一一馈赠给女方钱款、首饰及吉祥之物。设宴尽欢
而散。
(五)请期,也称“择吉”。以女方之属相而订迎亲之吉期,所谓“黄道”,用红纸书写成
帖。托媒人送交女家,以便彼此开始做嫁娶之准备。
(六)迎亲,也称“迎娶”,是男女结合之大仪,历来皆甚庄重。地方习气,大致以 3天为
多。在迎亲正期之前两天,即第 1日,男家悬灯结彩,门前设以鼓乐。名日“响棚”。道旁置
以彩舆,俗称“晾轿”。全家老幼盛装接待亲属,同时宴请参与迎娶之所有执事人员,并筹备
迎娶的一切事项。次日早饭后新郎华服披红,先参祖宗牌位,后拜家中长辈,接着由青年亲友
伴从骑马、坐轿到近村之亲友尊长家行叩拜礼,并一一接受其披红挂彩,称为“拜庄”。午后,
女家近属列队送妆奁,男家在门前接迎,鼓乐齐奏,揖让而进,按妆单查收,俗称“过嫁妆”
(也有在正期随轿过嫁妆者)。
正期,也称“吉日”。新妇须先拜自家祖位,后辞父母,以待迎娶。男家迎亲仪式,仪仗
为前导,新郎骑马相从,花轿与鼓乐随后,列队至女家。新妇以红布蒙头,兄长抱之上轿,其
弟引新郎上马,女方侄儿或弟弟压轿。到家时,红毡铺地,新郎慢步其上,另设 2名青年女宾,
扶新妇,由男方给压轿钱,不四即八,即“四平”“八稳”,而后下轿。步上红毡。再经过一
番迷信礼节,双双到天地牌位前拜堂,拜毕,才将新妇搀入新房,新郎给摘下蒙头红布。迎接
娘家亲戚,以上宾礼招待,设宴,俗称“下马席”。新妇下炕,由小叔子拉一把,鼓乐伴随,
新婚夫妇行见尊长礼,名日“上拜”。受礼者,各有所赐。席罢,送新亲出门,男方所有亲朋
入席,新婚夫妇挨桌参谒,谓之 “拜席”。晚间,新婚夫妇吃 “宽心面”“子孙饺子”,饮
“合卺酒”,入洞房,夜间还有在新人窗下“听房”取笑之俗。
3天后,新婚夫妇同到女家,俗称 “回门”。当日去当日归,如距女家路程遥远,也可同
住于女方家中,但新婚夫妇须分居而眠。
“六礼”程序,只限于富家,而贫困之家则礼俗从简。也有办不起的人家,采用女方拎包
上门的办法,还有童养媳到年令合房的办法。而寡妇再嫁视为耻辱事,仪式简单,接娶时娘家
不许走门,要走窗户,男女双方拜天地,草草结成夫妻。
回族的婚礼。先请媒人提亲,然后通礼下聘,先过小礼,接近婚期再过大礼。迎娶日多选
在礼拜五的 “主麻日”。男女新人沐浴,由双方父母及亲属迎送。 结婚时由阿訇主持证婚,
“念经”写“依扎布”,男女双方的父亲要到结婚现场“拿手”(唪经并握手)表示赞成和祝贺,
结成亲家。如与汉人结婚双方不“拿手”。婚宴不设烟和酒。
伪满时期,县城内则改为“文明结婚”,多在饭店举行,当日完毕。解放后,随着婚事从
简的教育与宣传,城乡结婚仪式多向从简方向发展。但“六礼”尚未清除,迎亲仪式上改用马
车或拖拉机、汽车,由新郎的内弟压车(亦称轿),乃至步行送亲到门。
由于婚事新办,农村的“六礼”也改为四礼。仅是提亲、会亲、过礼、迎亲而已。城市职
工、干部的婚事,多是自由恋爱,登记后成婚。
近年来大操大办之风又逐渐兴起,已成为家长和本人的重大负担,叫苦不迭。
二、丧礼
望奎解放前,丧礼的封建迷信之风尤烈,但因贫困之差,丧仪繁简参差错落。富者搭灵棚、
念大经,超度亡灵,若许杠抬,人坟茔。贫者烧黄纸、祭亡灵.草草出殡埋荒冢。
旧俗,老人至暮年即备寿衣、棺材,以防不虞。病入膏肓,即扎纸马、牛焚化,俗称“拖
灵车”、“饮脏水”。人亡后由儿子执扁担,向西南,三呼其亲奔“西南大路”,称为“指明
路”。全家举哀,灵前设祭桌、摆香烛、陈丧盆、门前悬“引魂幡”,以示家临丧事。请阴阳
先生择时入殓、起灵、破土及确定安葬之时间与方位。死者着上下棉衣套服,青布蒙面,口含
铜钱或特制之银币,手脚以麻或线绊上,头枕三角枕。子女率家人泣行至土地祠前焚香、烧纸、
敬酒、送浆水,如此往返 3次。称为“报庙”。子女眷属开始着孝衣。俗称“五服”:子女以
白粗布为衣,毛边不缝。名为“斩衰”。嫡孙或兄弟,亦以白麻布为衣,缉边,称为“齐服”。
亲侄或堂弟,以熟白麻布为衣,是为“大功”。曾孙或堂侄。以细白麻布为衣。礼称“小功”。
玄孙或族侄,与“大功”略同。服“斩衰”三年,“齐服”一年,“大功”九个月,“小功”
五个月,“缌服”三个月。
翌日为“成服”,将噩耗通知亲友,谓之“讣告”,俗叫“报丧”,兼有用“讣文”注明
死者之享年、殁日、开吊、发引之时日。
第三天,搭棚,备棺入殓。进行棺底“布钱”,扁担“撬尸”,净面“开光” (以棉花蘸
酒洗死者耳目口鼻),合棺“躲钉”等。扎纸人、车马和房舍,通称为 “扎彩”。灵旁铺谷草,
称为“苫块”。接待亲友祭奠,称之为“开吊”。鼓乐伴奏,子女陪祭,富者设席宴客,亦有
以白布条赠来宾“破孝”之俗,同时请僧道唪经、“烧诉”,以超渡亡魂。
亲友在祭礼上,有以挽联、丧幛、祭品、纸箔,祭亡魂。是日午后,孝子还到土地祠举行
“送行”仪式,晚间在房侧焚化纸扎的“望乡台”,免亡灵增添对子女、家乡之念。
发引、安葬,多在5或7日两天,“发引”系指孝子挽灵车或人抬灵柩送葬,“安葬”乃指
灵柩人土起丘。发引,孝子执“引魂幡”为前导,扎彩、鼓乐、僧道随之,家属亲友哭送于灵
后,沿途散以纸钱,俗称“往生”或“买路”,求穷鬼让道。至墓穴前。开始下葬、安灵、焚
化雏灵纸马,举哀行辞灵礼,填土起丘,亲友脱去孝衫,礼成。
葬后三日,复往亲茔,以新土培之,俗称“圆坟”。以后,每逢死者单七到七七与一至三
周年,再行上坟、添土、祭祀礼。
富豪者以办丧事宣耀与掠夺财富,贫穷者多以薄棺土葬,赤贫者只能蔗卷土埋。
在建县前后,望奎或有在外为官而丧父母者,尚袭停职守丧三年之俗,称之为“丁忧”。
到伪满后期的丧仪,由于物质条件所限,仪式逐渐从简,解放后,葬礼虽存,然更趋于简
单。殡葬之俗,如备棺、入殓、指路、扎纸牛、纸马、报庙、送行、安葬、起丘等,沿用旧制。
但多在当日或次日下葬,并减去许多迷信俗套。子女在安葬前腰束白带或头着白帽,或佩戴黑
纱。1967年望奎县设火葬场后,国家大力提倡火化,不再占用土地,火葬已被广大群众所接纳,
惟偏远农村群众,仍沿袭土葬。